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献书

已有 2981 次阅读 2008-5-2 20:52 |个人分类:宁静志远|关键词:学者

余孟孟
背书包的不一定都是念书的,念书的不一定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一定都是知识分子。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都与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可能是学校发的,可能是图书管借的,可能是朋友送的,可能是书店买的,也可能是自己写的。
自己写的书最是意味深长,深长的不知如何展示,如何摆弄。
不用多么细心的观察,我们便会发现有些书在其显眼的地方,标着“献给×××”的字样。即使不是如此,它的序言或后记里也往往或明或暗的含有这种意思。
有的书标着:献给我的父母。
有的书印着:献给我的×××老师。
有的书写着:献给天下千千万万的×××。
例如,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就明晰的标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慧。
然而,钱钟书先生对于献书却有这样一番言论:《围城》这本书照例该献给自己的妻子杨绛女士。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代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
还有另一种看法。胡德海先生曾说:任何思想学说(当然包括专著-笔者加)一旦诞生,就具有了它自己的独立性,而与它的母体(即它的制造者或发明者)脱离开了,它从此就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和品质,人们只能就其本身的真伪,善恶,美丑来加以判断,甚至可以完全不知道作者是谁。
可见,对于献书,可以有三种意见:
其一,书如卡片,笔记本一般可以献给自己愿意献给的人。
其二,书如学识,美貌一般,说是献给别人,最终却只能是自己的。
其三,书如脚步,身影一般,一经创生,便独具力量,不管献与不献,都是献出去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23919.html

上一篇:做学问是没有捷径的(转)
下一篇:关于教科书:科学家依然沉默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