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约稿函】用跨界思维、跨学科视角反思当代教育

已有 3412 次阅读 2016-8-10 09:5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尊敬的各位科学家、理工科学术达人:

跨界,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词汇。对于学术发展而言,学科跨界、领域跨界,更能产生新的学术创新和生长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个生命如何成长和发展的事业。为了让教育变得更好,人们对于教育的研究不可谓不繁盛,但教育的问题却愈演愈烈。怎么办?通过跨界,跳出教育学的视域,以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审视教育、反思教育,可能会是一条不错的思路。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课改带来的教育新面貌有目共睹。然而,伴随着课改的推进,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各种忧虑、批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教育能回归原点和本质,也为了给广大“教育人”搭建一个理性交流教育思想和观点的平台,我们于2016年6月1日在长沙正式创办了《新课程评论》杂志,并开始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新课程评论》(CN43-1530/G4,ISSN 2096-1324)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管的一本主要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期刊。刊号来之不易,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希望努力做好。杂志学术委会由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领衔,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构成。

不论您是属于哪个学科的研究者,也不管您是否阅读过相关的教育学名著,只要您对当代教育有认真的反思、有情感、有创见,都欢迎您给我们投稿。


选稿标准

1.真感情

陶行知先生曾放弃城市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踏上改造中国教育的荆棘之路。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教育的心甘情愿和义无反顾。近代教育家夏丏尊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我们希望在来稿中看到对学校、对课堂、对人的深深情感和爱。我们相信,一篇文章只有用心倾注感情,才会真实、鲜活、生动。

2.真实践

出版是我们的职业,教育更是我们的志业。

我们创办这样一本刊物,既是基于出版人的操守,也寄托了教育人的情怀。而在前行路上,因为现实的各种局限和薄弱的专业基础,我们满怀豪情,却也战战兢兢。

我们深知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不断探索教育的高度,拓展教育的深度。与每一位教育人的理想并肩的,一定是坚韧而智慧的行动。

所以,盼望来稿中有您的真实践,能看见躬耕的身影,听见铿锵的足音。

3.真思索

一篇文章是否有观点、有见识、有个性,决定其是否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而这些必须要有作者的深入思考、反复探索,需经过长期积累和实践才可以做到。此外,没有任何捷径。

我们不缺少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论文,我们需要的来稿是能以独立之思想、专业之精神紧贴地面,能为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而上下求索。或批评、或建设、或质朴、或精深,有真思索的文章,我们以为其指向是一致的:关心人,关注生命。而这样的文章也一定能跨越时空,给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教育人带来触动和启迪。

前行路上,我们时常感觉被卷入一个个漩涡,也曾遭遇层层迷雾,这几个词语就像一束束光,轻轻拢起,拳拳在握,便不惧前路漫长。


来 稿 须 知

1. 来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文字精练。

2. 来稿字数以3000~6000字为宜。

3. 稿件若属于资金资助项目或重要课题,请写明项目或课题的名称、编号及主要责任人。

4. 请注明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从事研究方向、联系电话、邮寄地址。

5. 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稿件若采用,将在两个月内回复。凡两个月内未接到采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将稿件另行处理。在规定时间内请勿一稿多投。

6. 来稿文责自负。

注:《新课程评论》杂志不收取版面费,但文章须通过盲评。一经刊发,即付相应稿酬。期待广大作者惠赐优质稿件。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XKCPL01@126.COM

邮购信箱:XKCPL02@126.COM

邮发代号: 42-145

联系电话:0731-82225526,89921103

通讯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营盘东路3号新闻出版大厦2楼

也可直接联系

联系人:孟文子

电话:18229759865;

邮箱:236140342@qq.com。


《新课程评论》创刊号目录

名  家

1.寄语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2.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张卓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专  题

1.农村教育向何处去

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2.我国中部地区乡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丁瑞常(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3.一方乡村教育的“逆生长”——阆中乡村教育发展探索与实践

汤勇(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

4.学校本位课程让电光小学放“电”发“光”

姚乃仁(台湾台东县关山镇电光小学校长)

纵  横

1. 张家李家:一个中国的小故事

韩少功(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作家、学者)

2. 模范就是树一个好——《模范公民》手册启示

邓康延(纪录片制作人。曾任《深圳青年》策划总监、香港《凤凰周刊》主编)

3. 建一间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

柳袁照(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研  究

1. 问题处置与思维发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研究

李煜晖(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学主任,语文高级教师)

2. 对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3.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学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钱初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4.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个性化设计和多元评价策略

吴磊(深圳市红岭中学“首席名师”,广东省特级教师)

5.教学评价:音乐课堂的双刃剑

官思渡(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弦  歌

1.兴趣、机遇与选择

刘忠范(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2.梦在脚下

李尚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环  球

1. WISE教育项目奖评审的启示

陆波(WISE组委会特邀评委、世界未来基金会秘书长,管理学博士)

2.“我不想成为科学家!”——记美国一所培养历史社会学人才的高中

李迅(福州第一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995581.html

上一篇:教育还是“消极”一些好
下一篇:有谁教导过我们在遭遇不幸后该如何面对

1 刘俊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