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普还可以怎么做

已有 2785 次阅读 2011-11-17 11: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北京科技报在今年第42期以《科普可以这么做》为题深入探讨了科普应该怎么做的话题,该文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阐释了科学家全程参与该剧的策划,拍摄和后期制作,可以说该剧是一个科普剧,在给广大观众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对观众进行了科普。

    而这几天在和几位高校老师聊天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也在思考科普还可以怎么做的问题?科普说起来很直白,也很易懂,但是做起来可能就困难重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官员有官员的看法,自上而下地推动科普工作,研究者有研究者的角度,从理论到实践,在从实践总结理论,基层工作人员有自己的做法,搞搞活动,让大家乐呵一下。而有些时候很难说哪种方法最有效,因为没有人超脱出自己所在的环境去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无论谁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都是最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针对受众做一个访谈或者调研,也许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因为他们是科普的对象,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

可能有时候科普就是玩玩闹闹,而在这种玩闹的过程中传播了科学知识,因为面对枯燥的知识很难触发自己的兴趣。往往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却起到很好的效果。公众对科普的不太关心,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科普不好玩。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游戏《植物大战僵尸》吸引了多少孩子的目光,武断地说,我们的科普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效果。比如很少有人(这里是说广大公众)关注历史,因为历史有些枯燥,而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却引发了读史热潮,随后出现了其他朝代的那些事,那些人等等不一而足。难道非要这样写历史才能让人读吗,我想是的。那么科普呢,是不是也应该喜闻乐见呢?科普有时候真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把科学传播给广大公众,让其内化为生活态度,从而开始科学的生活方式。

我们每年会搞几次轰轰烈烈的科普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一过式的,其长期效果到底如何呢?这些受众又有谁呢?另外在社区科普方面,条件也是千差万别,有钱的搞展板,展示,盖大楼,买设备,而内容则是一个问题。钱少的搞不起来,没设备,没内容。而今年来出现的寸转居问题,更是需要研究的了。农民上楼了,村民变成了居民,而他们的很多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改变。那对他们应该如何科普呢?

我们呼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新媒体给科学传播带来了机遇,但是我们对于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是否有充分的研究和思考呢?总不能照搬老路吧。科普是文化的一部分,更应该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那么既然是软实力,就应该是软性的,软性的就要有软的措施和软的办法,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普才是好的吧。当然这不仅仅是搞几次活动,开几场讲座就能解决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许是科普的基本原则了,以群众喜欢的方式进行科普,并且让群众参与科普,并且要长期地开展科普。另外科普应该是烧钱的而不是赚钱的吧。当然如果我们科普真的成为产业之后就另当别论了。

科学家对科普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参与不应该是浅尝辄止的,也不是间歇性的,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支持科学的氛围应该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在有科学氛围的国度我们的科学才会有突破式的发展。

而科普还可以怎么搞呢?还是那句话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08921.html

上一篇:对科学素养调查数字门的解读
下一篇:漫话CRISP

1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