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关于学会的科学传播及其它

已有 2848 次阅读 2011-12-2 14: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前不久的一次沙龙活动中,清华的一位博士后做了一个关于学会的调研课题,具体题目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我也想探讨一下学会的科学传播问题。

     报告中,该博士后提到学会穿越了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的边界,那它肯定有着一定的天然优势。同时学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它是一个特殊的科技社团群体,而在非营利组织领域的研究中,第三部门、新社会组织、公民社区、企业公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学会能否成为第三部门的主体呢,或者说学会在未来的公民社会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学会在科学传播领域中具体应该发生哪些作用呢?

     通过调研,他们发现,很多学会的人员处于老龄化,被动化以及高职称化的境地,这也和我们当前的现状有着一定的关联。大多数学会的负责人都是主管单位的退休领导担任的,这也会非营利组织的父权性相类似。这样有时候会导致发展的不连贯性,甚至是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同时我国的学会有着深刻的中华文化烙印。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来看,独立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社会合法性,政治合法性,行政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四个要件,而当前的学会很大程度上还不具备上述条件,有些还依附于某些机构或者部门,因而独立性很难实现,同时在他们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很难摆脱束缚,从而大展身手。

     同时学会的能力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各个学会的不平衡性,有些学会在开展活动中有声有色,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有些可能只是停滞不前,难以有大的作为。知识只有循环,流动,传播和应用才是有用的,如果知识在流转的过程中出现断档,那就很难发挥作用。因而学会应该在承接这个流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学会有着丰富的资源,他们联系着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和科学家,因而能够在科学传播和科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会的沟通与联系,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科技资源能够传播到广大公众的手中,而广大公众也能通过学会与广大科研人员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如果以时间为纵轴,内容为横轴,那么在这个二维空间中,科普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体量,如何充分发掘科普的维度,则是学会应该探讨的问题。

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职能,这也是弥补政府失灵的一个手段,在未来“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中,学会的作用应该越来越大,它们可以整合资源,补给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发展。同时它们对于树立科学道理和严肃学风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科学道德学风建设过程中,学会对于实现自治,规范学术行为,净化学术氛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科学传播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组织和团体可以单独完成的,因而大多数情况下的科学传播活动都是一个传播网络的延展,而学会应该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和中转站。通过学会的上通下达,从而促进科学知识的无障碍流转。

     但是当前的双重管理体制导致了学会的发展不平衡性,要顺利找到两个“婆家”并不是十分顺利的事情。及时找到业务主管单位和挂靠单位,但是如何协调好各自的工作,保障学会的顺利运行也是要把握好的。当然我们目前的这种管理体制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观察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有些时候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而在非常时期,非营利组织首当其冲要面对被清理的局面。当然学会受到的冲击有可能比民间组织要小一些,但是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从而扰乱日常工作的开展。

     我们在讨论民主,讨论未来的 公民社会,而在公民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应该是核心,学会作为一类有着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如何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在科学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是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在未来的公民社会中,“民主是个好东西”,而“科学的边角余料”应该成为“猛料”。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14107.html

上一篇:漫话CRISP
下一篇:对第三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的一点反思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