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近期的一些琐事及其所思

已有 3894 次阅读 2015-1-19 20: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自元旦以来,很少在科学网上写东西,发东西了,原因五味杂陈,确实忙了很多,抽不出时间来写东西,虽然手头积压了一些素材,但是也不想一下子全部拿出来,包括科学传播指南的内容。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该充电了,大脑中没有想法,也不想无病呻吟,老说一些假大空的事情。于是乎,脚步慢下来了。“扫地僧”驾鹤西去的时候曾经想过写点东西,聊表怀念之情,终究还是落不下笔。

和每年岁末年初一样要开展的一项工作便是十大科普事件的评选了。2014年十大科普事件的初评会于12月底结束,而终评也于上周顺利开展,结果将在近期对外发布。几年的工作开展下来个人的感觉就是这事一项工作,而没有太多的研究。虽然课题组每年都会采集全国性的科普事件,其数量大概在50-60之间,但是2014年的事件数量确实不多,我们曾自嘲说2014年的重点工作是反腐败,打老虎,所以科普上没出什么大事。第二个感觉就是这事一项承担着使命的工作。

当然在工作之余,也思考过对这些科普事件进行一下梳理和分析,因而也就有了2013年发表在《科技导报》上的小文,分析了自2002年至2012年科普事件的一些数据,同时也根据这篇小文的核心数据和想法做了一篇自认为有一定重量的英文文章,其中分析了各类型事件所占的总体比重,百度和谷歌对历年事件报道的总量,2007年之前以及以后的对比等等。这篇完成于2013年初的文章曾经投给了PUS,一开始对方表示很感兴趣,于是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修改和完善,以为可以有意外收获,结果还是被据稿了。当然也没有遗憾,因为初次试水大概了解了该刊的定位,选文的标准等等。但是好不容易写的稿子总不能浪费啊,于是便将其再次转译成中文,近期投给了《科协论坛》,希望有下文。

另外在忙的一件事情就是领导要求做科学媒介中心的微信公共账号,看起来容易的几篇文章确实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申请的手续也不算繁琐,但是如何生产内容是一个问题,再有就是对内容的配图,面对着高标准严要求,“臣妾”有些做不到。人们都说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而我个人的感觉则是除了内容为王之外,速度也为王,就像我在朋友圈转载《赛先生》有关转基因论战一文时所说的那样。在群雄逐鹿的新媒体时代,内容就在那里,如何对同质的内容进行不同视角的生产是需要真功夫的,这些功夫可能不在书里,更多的在书外。而同时速度也越来越占据着优先权,谁先生产好内容并及时推送出去确实体现着其在整个传播生态中的地位。接下来这个微信公共账号可能会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2015年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有新的工作方向,也有新的挑战。2015年持续了近4年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结束了,开始以科普信息化的形式转向在线形式。但是四年来我们累积了大量的素材和数据,包括近200名科学家,30多家媒体上前篇媒体报道等,这些都是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分析的数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这些数据来生产一些论文了。当然这也会是一个转向,希望2015年重点向基于数据的研究转变,尽量脱离假大空的论调。在基于数据的研究方面,我们还计划开展一些问卷调查,同时也在2014年谋划了一些开展质性和定量研究的方向,并为此采集了一些材料。再有就是在贾鹤鹏来我所作学术报告之后,我更坚定了要对一般传播学与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思索和考虑,比如用一般传播学上比较常见的理论来探讨科学传播的问题,比如受众理论,涵化理论,沉默的螺旋,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第三人效果等等。在这方面还希望有志于此的同行不吝赐教。

但是我想,无论再忙博客还是要坚持的。在十大科普事件终评会上见到了科普出版社的苏青社长,他还鼓励我要坚持写博客,是啊,梦想还是要坚持的,万一有一天实现了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860973.html

上一篇:康乃尔大学传播学系在读博士贾鹤鹏到我所做学术报告
下一篇:科学媒介中心微信公共账号上线并开始推送

2 文克玲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