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鱼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ishstar1030 宁静自我,深邃内心!

博文

读《院士治学格言手迹》有感

已有 3887 次阅读 2010-4-6 00:44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安贫乐道”是一种高贵的姿态
安贫乐道”本是褒义词,但在人人梦想发财的今天,不少人却厌弃“安贫乐道”这个词。因为他们只看到前面的“安贫”而忽视了后面的“乐道”。贫穷的滋味,尝过者皆知其苦,人岂有安于贫穷,甘受困苦之理。

  其实,“安贫乐道”的倡导者孔丘先生,也不反对发家致富。他老人家曾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也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其意是说,富如可求,虽然为人家赶马车,我也愿意干呀。要是不可求,我还是干我爱好的事吧。“从吾所好”,即是“乐道”。孔子对自己如何“乐道”,也有表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而乐于道,则“学犹不及,犹恐失之”,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正因为能“安贫乐道”,故能学问日进,终成儒学宗师。

  东汉思想家王充,弃官归里,闭门读书著述。他生活贫苦,但却不以为苦,得官不欣,失位不恨,终于写出古代唯物主义巨著《论衡》。明代宋濂,出身贫苦,但勤学苦读,“安贫乐道”,发愤苦学,终成一代大儒。

  大凡胸怀大志者,都要经过苦读苦学的漫长阶段,若不是恰巧生于富贵之家,就要忍受很长时间的贫穷。而古人著书撰文或进行学术研究,既无稿酬,也无科研经费,并且若不为官,便无俸禄,即使是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未必就能靠此致富。李白、曹雪芹、吴敬梓等人,一生穷困,可以为证。“安贫”,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品德,也是实现理想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乐道”,则是他们的志向所在,是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不断努力的基石。若挡不住发财的诱惑,谈何“安贫”?若所做之事非自己所愿所好,又谈何“乐道”?对于那些出身于贫苦之家或遭遇坎坷的人,若不“安贫乐道”,又怎能成其大业?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科学文化瑰宝,都是甘于为理想献身的“安贫乐道”者创造的。

  “安贫乐道”,是有志者一种心无旁骛、积极进取的姿态,而不是消极处世、自暴自弃。所以说,“安贫乐道”应该倡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道理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它告诉我们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要想成就大事,应该多着眼于细微之事,多重视细微之事。事情的成功,多是从细微之处开始。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智大才疏往往是阻碍人们成功的最大的障碍。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
古往今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敬佩、羡慕,人们也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然而,怎样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呢?这个问题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回答的了。每个人的理想有所不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但无论哪个有志者,都应该牢记住这句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着,走下去,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志向是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这千里万里之行,会是非常艰难,决不会是一条平坦大道,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就一定能胜利。这胜利是我们的,我们的理想体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去夺取胜利的过程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该成为每一个有志者在事业上的座右铭。 
 
 
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想
这是孔子告诉我们治学的一个道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人非圣贤,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学之要,行政之本,就在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充当“先知先觉”,更不要自认为能“升”而知之,这是做学问乃至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时下有些“专家”、“学者”,总喜欢对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发言,不负责任地乱说一通。结果是“专家意见”并不“专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些“专家”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在减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了这种坦然与诚实,做学问乃至做人才会坦然实诚。
 
“学然后知不足”——求学道路上的“学无止境”之姿态
记得《列子·汤问》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这则故事,说明学然后知不足。
社会上有不少人,有了一点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谁也不在他眼中,但等到要他工作时,却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来,这就叫眼高手低。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宇宙间的学问实在太大了,个人的一点点知识,还不如沧海一粟,九牛一毛。人们常说,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在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中,真正读书破万卷的有几人?一个人专门读书的时间,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或者还进研究院,总共就是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年。要读万卷书,并不那么容易,何况世界上的书远远不止万卷呢?
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宇宙间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宇宙间的知识如果全部都亲身去观察去实践那是不可能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话虽不完全正确,但也有几分道理。小小地球,要周游一次也不容易,何况浩渺无穷的宇宙呢?书籍是前人或当代人心得和经验的总结,要想知识广博,必须读书。从古迄今,凡成就大学问者,莫不是终身勤奋读书。唐代韩愈之所以能成为大学者,正是因为他能“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论古今中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的成功都是一分天才加九分汗水,妄图不经过艰苦的努力而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记住马克思的一条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人说,人生短促,须及时行乐,何必那么自苦?这种论调,既是享乐主义,也是悲观论者。假如大家都抱着这种观点,醉生梦死,物质从哪里来?财富由谁创造?这社会怎么会进步?这世界还有什么希望?这显然是错误的。人生的价值在贡献,每个人都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大众谋福利,让社会越来越繁荣,让人类越来越幸福。这样的人生,才是光辉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能前不愧古人,后不负来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种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先进人物正确的人生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大抵来之于受教育读好书和参加火热的革命实践,只有这样,才会逐渐成长为杰出人才。因此,人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必须终身读书,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力求进步,不可自满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9621-309261.html


下一篇: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势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