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振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zhenzhong 关注复杂网络理论在管理经济系统中的应用。山东的同行与我联系!

博文

如何计算和判断网络中的缺失结点?(链路预测补运算)

已有 2755 次阅读 2011-1-28 23:20 |个人分类:研究微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链路预测, 缺失结点

    链路预测在知道全部结点或者部分连接信息的条件下可以对网路中缺失的连接作出预测或者说判别。但我现在遇到了一个有着实际应用背景的预测或者说是计算问题,但不是预测网路中的缺失连接,而是找出网络中缺失的结点。我翻看了一些文献,都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希望复杂网络论坛的大牛们给我指点一二。
    背景描述:我目前在做的是人才网络的研究。其中一个课题需要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引进岗位进行测算,我的基本路径是把海外科技人才引进中的岗位测算转化为一个知识超网络(以研究者和研究者的知识元为结点)中薄弱和缺失知识结点的计算和判别问题。薄弱结点的判别我使用的大连理工于洋的办法:计算专有知识、共有知识等。(这个方法不大好用,遭到很多质疑,但已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办法了,你有别的好方法的话,能告诉我一声吗?O(∩_∩)O)。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是缺失知识结点的计算和判别,这里的缺失结点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组织当中(如人才引进单位)缺失但组织需要的知识结点,不是简单的网络对比可以获得答案的。如果知道了一个知识超网络中薄弱和缺失的知识结点,就可以把这些数据作为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的知识要素依据。很早以前的打算是用链路预测具有的缺失链接预测能力去找答案的,但现在看来,链路预测只能去找出网络中缺失的链接,不能找出缺失的结点。如果用链路预测能找出网络中缺失但本来应该具有的结点是不是现在链路预测的的补运算呢?(^o^)/~。。。
问题一:有能直接在超网络中计算和判别缺失结点的方法吗?
问题二:超网络不行的话,简单网络呢?
问题三:我的研究对象都是比较大型的实际网络,真有这种办法的话,大型网络中的结点计算冗余度如何降低?计算精度如何保证?
     后记:把请教和一些思考写在下面。
     1、 小可给了我一个文献,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角色(role-role)的研究思路,但我还没太想明白怎么用。
     2、海生说,可以尝试性的用渗流来做,理由是既然渗流可以判断网络去掉结点后的情况,也许可以用来判断缺失结点。但渗流实在太物理了,就算是可以,我也会无力去完成。
     3、难道只有网络中的缺失链接对复杂网络研究有意义,而缺失结点的判别就没有研究价值?
     4、科学图谱倒是提供了知识计量包括引文及专利计量的很多工具,但是现在还没看出可以用作缺失结点计算的路径和方法。今天查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慢慢找吧!
     5、感谢小可、海生、周涛三位老师提供的思路和点评!
     6、看了一天的科学地图文献,发现利用科学地图可以找出某一研究领域内的薄弱和空白,虽然不能像知识超网络那样计算获得具体的知识结点,但如果可以做到比较清晰的找出某一研究领域内的薄弱或空白领域,也可以基本上满足我的研究需要。只不过计算的结果没有原来预想的超网络条件下那么详细了。目前看来,只能先用科学地图的办法了。
    7、感谢王晓光和刘盛博二位老师,提供了基于结构洞测算的缺失链接和结点的计算思路。如果把结构洞的测算看做是对网络未来增长方式的测算(包括链接和节点两个方面),那结构洞的测算对缺失结点的判别就非常有用了。
    8、王晓光老师在回复中提到了薄弱和缺失结点判别的标准问题,这是个原来我忽略的问题。粗略想来,是不是可以拿美国的相同领域的知识网络作参照对象和比较的标准,毕竟美国现在是我国科技追赶的主要目标。还要仔细可虑一下这个问题。
    9、从不同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看出同样是在做复杂网络方面的研究或者是以复杂网络为工具做研究,来自物理和社会网络两个方向的知识和工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看到刘泽渊老师《科学知识图谱》一书(第20页)中有一个表达这种差别的网络图。作为应用研究者,还是要注意来自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知识营养,兼容并包才行。
       最后,要过年了,预祝所有复杂网络圈子里的成员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祝大家新年里文章一投一个中,想申报啥基金都能成!!!
       祝福方老师,这一年您为复杂网络圈子的发展辛苦了。过年了,祝您春节快乐!越活跃年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0200-408778.html

上一篇:课题组招聘兼职复杂网络研究人员1~2名
下一篇:我国四大引文数据库及其期刊引证报告的比较研究

1 赵星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