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马克思主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Fengli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博文

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

已有 3712 次阅读 2010-8-10 10:0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学, 主体同一性, 主体间性结构

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社会科学,主体同一性,主体间性结构

作者在〈〈社会科学学原理〉〉和〈〈科学学原理草稿〉〉中将社会科学定义为反映特定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的科学,政治学反映政治社会实践,经济学反映经济社会实践等等。实际上,类似于人类的自然科学随自然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递进对自然界的更精确更本质认识,社会科学也有这个特点,社会科学随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递进对社会的本质认识。在国家原理/经济的三重根原理等等诞生之前,人类对社会存在的最高认识莫过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学说。马克思认为社会科学具有阶级性,但是由于没能正确说明国家的本质(请参考国家原理),因此马克思的社会科学也只是一方面反映了特定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一方面递进了人类对社会存在的本质的认识。本文用投资学术语“系统风险”来反映社会科学的第一方面,用“规避”来反映社会科学的第二方面。(实际上,自然科学也有这两方面内容。前者如相应于某国某阶段自然分工实践类型的工程及应用性自然科学研究,后者则是该国该阶段对自然存在的突破性基础性研究。前者不具有普适性,后者具有。自然科学学或科技伦理学政策学的同仁,可以参考)

如题,社会科学有两重系统风险。根据前面对社会科学的定义,其系统风险是由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阶段带来的。反映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的科学,其科学性必然缺乏可移植性或普适性,就如某国某阶段的工程应用自然科学研究那样。系统风险这个词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科学的这个特点。〈〈社会科学学原理〉〉对社会科学的两大分类,也是以尊重这一特点为前提的。

本文着重谈风险的规避。

前人对于社会存在的认识,从没有达到本质性程度(或者说有,如人类的社会性存在是以人类的生物性存在为前提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但这很粗糙),充其量只是根据人类历史知识的积累除用现象的语言反映了本国本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外还用了现象的语言反映了超越本国本阶段的社会实践内容(如国家,阶级)。当人类的历史知识积累到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实践的时候,通过对马克思国家和政治经济学说的反思和继承,才得以实现对国家和政治经济的本质性认识。因为,这个认识不光来自于人类对社会现象认识的积累,还是奠基于对主体或人类的同一性即生物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近外部联系是人类的生物性。社会科学要想实现可移植性或普适性,就必须着眼于人类的同一性即生物性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点。前人的最高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企图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或同一来构建社会科学的大厦基础,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劳动是一个社会存在范畴。呜呼,当今的政治经济学家们还在试图通过向劳动或价值概念填充越来越多的社会存在内容来夯实这个基础,他们玩的是社会科学研究行为艺术,不过仍然向这些缺乏可移植性的研究致敬,因为它们毕竟是科学的。

当然,科学学对主体或人类的同一性的研究,非如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科学那样把资本主义自私自利的国格填充到人类的生物同一性中,而是通过还原人类的生物过程本来面目实现的。科学学把人类DNA视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或主体的同一性所在,即用人类DNA来构建反映人类行为背后“动机”的社会科学大厦基础。科学学在国家原理和经济的三重根原理可移植性或普适性地展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或人类行为差异结构或人类主体间性结构或人类实践差异结构后,人类DNA便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了。通过还原人类的生物过程,人类DNA还可以以淀粉和氨基酸代替,因为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近外部联系,比DNA还近。这不是还原论,是使社会科学实现普适性的必由之路(问题的关键是,在国家消亡前,对于国家或阶级来说,社会科学有没有必要实现非常精确的普适性?或许一个关于自身原因的模糊的理解框架就够了,这正是科学学已经做到的),具体研究可以慢慢展开。

2010810

参考文献:

[1] 黄凤琳,《知识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5月。

[2] 黄凤琳,《科学学原理草稿》,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5月。

[3] 黄凤琳,《社会科学学原理》,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5月。

      [4] 黄凤琳,《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5月。

[5] 黄凤琳,《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6月。

[6] 黄凤琳,《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6月。

[7] 黄凤琳,《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6月。

[8] 黄凤琳,《经济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原理)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20106月。

 

 



[] []说明: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是拟完成的《科学学原理》的一个草稿,是曰《科学学原理草稿》,10万字,已发表在作者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博客名称即科学学原理草稿。《草稿》所涉内容较多,但自成体系。《经济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可以当作是《草稿》的导读。《草稿》将是一本真正研究科学之学的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将在其基础上踏上自觉科学之路。《经济的三重根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也已发表在该博客上。读者最好是能将他们联系起来阅读,以成体系性理解。

作者邮箱:linhuang42@126.com.                    

科学学原理草稿博客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4399-351598.html

上一篇:在中国思维网论坛关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实践和辩证法的简单讨论
下一篇: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某国家主体认识关于社会存在的F()<1的知识体系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