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何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科学?

已有 4054 次阅读 2010-10-14 10:06 |个人分类: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科学, 社会学

 吴国林
科学不仅狭义的科学与广义的科学形象,这是从科学本身来看科学,还需要从社会学视野看科学。
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没有详尽公认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揭示科学的性质。科学社会学从科学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去考察科学概念。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J. D. Bernal)认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释”,“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1]
贝尔纳的意见,科学可以取若干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到科学某一个方面所具有的本质。应当从它们的整体中抽取科学的完整的意义。这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科学的界定。我们认为,当代科学的主要形象有: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属于知识范畴,但科学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较高状态。局部的经验、行家的判断等零碎的知识还不是科学。正如黑格尔(G. W. F. Hegel)指出:“一堆知识的积聚,并不能构成科学。”[2]这种看法揭示了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科学是 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这些知识必须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科学还体现了人类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进步过程,它带有理性化的特性。
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
科学不但有知识的涵义,也有活动的涵义。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3] 科学知识体系是以精确的概念、定理和假说等理论形式进行表达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社会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已经成为认识自然、反映自然规律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大规模有目的、社会化的生产知识的基本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是在17世纪至18世纪初形成的。1601年在罗马建立了第一所科学研究院,此后各种科学机构和组织相继出现。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目的在于保证新知识的生产过程,充分发挥科学交流的作用。各种科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使科学变成某种社会体制。
20世纪以来,科学组织和机构的规模逐渐扩大。科学研究工作占有社会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巨额的社会投资,形成了一支由科学家、学者、工程师和科学管理专家组成的庞大的专业队伍,建立了各种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实验基地,积累了丰富的图书期刊、研究资料以及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科学已发展成为完整严密而颇具独立性的社会建制。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以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学成为生产要素,知识产业成为重要的产业,科学的社会建制作用更为增强。科学活动与其他社会体制,如军事、政治、文化诸活动,也彼此渗透和互相影响。
4)一种方法
同科学本身一样,科学方法也有个不断生长的过程,因而无从给予定义。在科学建制中,科学家从事科学职业,需要一整套思维和操作规则,有程序性的,也有指导性的,称之为科学方法。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
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F. Bacon)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4] 现代科学日益揭示它作为科学方法的本质因素。科学社会学家默顿认为,科学“通常被用来指:①一组特定的方法,知识就是用这组方法证实的;②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积累性的知识;③一组支配所谓的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或者④上述任何方面的组合”。[5] 梅森则认为:“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因此不断地在扩大人类知识体系,只要科学方法应用得上,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的理论所推翻。”[6]
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方法,人们就只能止于自然现象而不能揭示现象的本质。科学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方法。科学都是具体的科学成果与正确的科学方法的高度综合。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怎样实现科学认识,就是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科学的进步也表现为科学方法的进步。例如,在物理学中,经典物理学倡导的归纳方法,而现代物理学更加注重演绎方法。
5)一种生产力
科学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他说:“同价值转化资本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7]“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示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8]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9]
基于世界科技、经济新趋势和新经验,邓小平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1988年,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0]
实际上,生产力是使劳动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能与劳动对象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就是“直接的生产力”。“实际上、真实地、不是想象地”能与劳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就是“现实的生产力”。“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就是指能与劳动对象发生直接的真实的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它主要强调的是生产力能够直接现实地使劳动对象发生改变,但并不意味着生产出的产品一定能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或占领市场份额。[11]
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这是众所周知的观点,即他们坚持认为,科学在与物质生产结合之前,表现为物质生产的精神潜力,即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或者说,他们强调科学的物化,但是,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生产力强调过科学的“物化”。马克思说: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产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12]马克思还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而在以前的生产阶段上,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是同劳动本身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发展成为同劳动相分离的独立的力量。”[13]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近代科学或近代知识成为与劳动相分离的独立因素,即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力。
6)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
科学的累积性,是指一切有限的科学成就都存在于整个科学事业之中,成为整合科学理论中的一个部分。对于科学的累积性,贝尔纳指出:“科学就不同于人类的其他大建制,如宗教、法律、哲学和艺术。这些建制的历史和传统,当然比科学所有的长久得多,而且引人注意和受人尊敬,也远在科学之上,但是,在原则上都不是累积性的。宗教旨在保存‘永生’真理,艺术就重在个人表演,而不甚斤斤于宗派。科学家却有所不同,总是处心积虑的争取改变已被承认的真理,其工作成绩,很快就不再是个人表演,却被同化了,被取代了。”[14]
科学的每一成果,不论新旧程度如何,都能随时经受得起用指定的仪器对指定的对象来检验,否则就被科学排除。这种公认的客观检验标准,在其他传统中是不存在的。相应地,科学家的个人成果,很快就被科学完全吸收。例如,艺术作品是非常个性化的。与艺术相比,除了少数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几乎没有人注意那些名垂青史的科学原著,它们已经并入科学总体中了。
7)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科学是构成人类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科学不仅能供实际应用,贝尔纳还认为,科学的另一同样重要部分是联结许多实用科学成就而构成的理论体制”。科学的知识体系在科学里一向占据极重要的地位。“科学的种种定律、假设和理论,除本身企求解释客观事实外,尚有一种更为广泛的关系。这些定律等大多数必然反映出当时一般非科学的知识气氛,而科学家个人就无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气氛的制约。结果就是自然界的和手工艺的现象都要用社会的、政治的或宗教的观点来诠释。”[15]这就是说,科学知识必然反映出当时一般非科学的知 识背景,受到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或哲学的观念的影响,反过来又为这些观念的变革提供动力。
科学将形成新的观念和改变旧的不正确的观念。比如,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之前,人们形成的是绝对时空观,即,时间是无限流逝的,空间是无限的,时空是平直的,时空与物质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广义相对论告诉人们时空是物质的广延,没有物质就没有时空,时空将在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即成为弯曲时空。
8)一种文化
科学是一种文化,即科学文化。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观念,最初可以追溯到培根的《新大西岛》(1627)。该论著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科学文化岛”,这个岛上设立了专门的科学研究组织,以“探明事物的本质和它们运行的秘密”。
人们生活在这个岛国里,由于能够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享受到一个完美社会的乐趣。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 J. Rousseau)在《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中有意识地把科学置于艺术、道德、社会风尚的背景中加以批判。在现代,最早对科学进行文化分析的是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施本格勒(O. Spengler)。他在1918年出版的第一部全面反省西方文化危机的理论著作《西方的没落》中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文化,主张将科学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他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认识到科学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科学的历史意识也激起了文化意识,科学史家通过对科学的历史考察,同样走向了科学的文化分析。例如,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 Sartou)深刻地洞察到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把科学史规定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他说:从最高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
贝尔纳也把科学放到人类文明史的线索之中加以认识,并且一再强调要“把科学当作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16],才能正确认识科学,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
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文学家斯诺(C. P. Snow)明确提出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概念,并对之进行具体的研究。1959年,他在剑桥大学所作的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著名演讲中指出: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一种文化,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一种文化。”[17]从智力上讲,科学家把科学探索的结果以系统化的形式加以表述,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学意义上讲,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往往有共同的态度、类似的价值倾向和共同的行为模式等,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行为价值规范等构成了科学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1972年,美国学者李克特(M. N. Richter)继斯诺之后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的观点。他认为,科学作为文化过程的特征既是文化的,同时也是认知的和发展的,并由此确定了科学文化的三个特征:即科学作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在文化上的对应物;科学作为传统文化知识的一种生长物;科学作为文化发展的认知形式。[18]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科学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文化。科学虽然生长自民族文化环境,但科学成果一旦被公认,就具有普遍性、公有性、无偏见性,从而科学文化又是超越于民族文化的;不仅如此,科学一旦独立出来,就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及很强的自我演化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精神。
 
 
 


[1]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页。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5页。
[3] 伏尔科夫:《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3页。
[5]  [美]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62-363页。
[6]  [英] 斯蒂芬.F. 梅森著:《自然科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565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4~35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9~220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
[11] 吴国林,论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评价与复杂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42。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下),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第219-220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年,第569页。
[14]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16页。
[15]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2页。
[16] J.D. 贝尔纳著:《科学的社会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页。
[17] [英] C. P. 斯诺著:《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北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18] [美] 李克特著:《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53-85页。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7363-373127.html

上一篇:《山楂树之恋》纯真得让人掉眼泪
下一篇:做学问,与王维《过香积寺》

3 刘华杰 刘钢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