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走出文学的阴郁

已有 2906 次阅读 2012-8-20 09:07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文学, office, center, justify

读美籍女作家张岚的小说《饥渴》,时常被一种阴郁的氛围包裹着,那是久违了的文学的气息,我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触到它。

曾几何时,我阴郁的气质,使我离文学家或者说艺术家那么贴近,我能感受到每个生活在我周围人的内心,仿佛我时常无意间便望见了他们的灵魂,他们是我一直都在观察的对象,自打我能记事之时起。

在张岚的小说里,第一人称的“我”,来自台湾;而“我”的丈夫宋天,则是从大陆偷渡到台湾的,“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美国,或许是为了追求梦想,或许只是因为讨厌生长的地方。这一点在“天”的身上尤为明显,他背离了他的祖国和家人,为了能做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然而,命运总在捉弄人,他最后连在大学带音乐课的职位也没了,只得在一家中餐馆打工。而更加让他悲愤的是,他悉心培养女儿露丝成为一名小提琴家,却遭到了她的叛逆,就在他都快要成功的时候。

结果是,露丝离家出走了,“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我”依然敏锐地感受着自己的生活,哪怕不再有恶梦了,譬如与“天”貌合心离的婚姻。“我”是爱好文学的,喜欢读些小说来打发时光,喜欢那么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一点一滴地都记在心头,如静静的顿河,慢慢地流淌着……

令人感到阴郁的是,“天”的人生是失败的,他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而“我”几乎成了生活的旁观者,尽管“我”也身在其中,感受是那么的真切。可温暖的阳光,似乎从来都没照耀过“我”,或者说小说里的人物。

这就是文学,滞留在人们的心绪里,当然也停留在人生的烦忧中。不知有多少人憧憬着这样的梦,以为梦想才是自己的唯一,譬如“天”,还有昨晚遇到的一位朋友,她顽固地认为,她就是为梦想而活着。她要写,写剧本,她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成功,至于现实生活,那些确乎同她无关。我知道,一个人一旦钻进了牛角尖,是很难一时钻出来的,而且越钻只会越深。

这样生活在文学的阴郁里的,似乎仍大有人在,譬如那些细致入微地感受生活的人。他们都有梦想,不能区分生活与梦想的界限,甚至一意孤行,认为想要的东西只须努力即可。然而,他们忘了,生活才是最好的教科书,幸福的落脚点在于现实的日子,平淡却又真实。

我们不可能回避现实的矛盾,生活因为矛盾而变化无穷,也因为我们处理的方式而有不同的结局,正如“我”在“天”将要死时所感悟到的,不该做其“旁观者”或“放任者”。而此时“我”的省悟是那么真切,这也是所有普通人都能够感受得到的。

所以,文学作品的震撼往往在其悲剧性,对人生最无知地玩味,从而期待那份阴郁的美的绽放。

我希望,人们能从文学的阴郁中走出来,从人类过去的困顿与苦难中走出来,用生命中积极向上的智慧与力量,创造出新的人文精神世界来。我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我确定,我已先期往前迈了一小步。

 

 

2012年8月20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631-603962.html

上一篇:话说精博突破100万
下一篇:罗援的话为什么没人听?

2 黄洪宇 czhc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