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关于几篇体育学扎根理论文章点评后的反馈之回应(续1)

已有 1055 次阅读 2023-7-9 22: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有关体育学领域中扎根理论运用现状的讨论持续升温中。


某同事(ref.)一早告诉我,。。。。。。您写的评论文章还是在体育学科引起巨大反响。。。。。。


我们一定要冷静沉着,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坚持真理肯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昨天我也收到了被点评的几位作者的反馈,我也立即做出了回应。这些人的反应完全在意料之中,毕竟从未被质疑过。 SCI体育学英文期刊文章里围绕着这个方法都有那么多的错误和问题了(我在约稿一文中有点评),更何况在这片土地上的。


被点评的几位作者的反馈如下:


关于我们的几篇扎根理论的文章被某人[费小冬]批评,并被好友们的善意提醒,在此谢谢大家[抱拳][抱拳]


[费小冬]针对我们的文章,大概有三点为了批评而批评的批评:一是除了他[费小冬]导师那个版本的扎根理论,其他版本的不能叫扎根理论,在他[费小冬]看来,方法一经创立出来就不能更改,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二是他[费小冬]认为扎根理论既不属于定量研究,也不属于质性研究。三是基于经验材料展开分析就应该脱离情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前面两条意见学界已经有很多讨论,结论是他[费小冬]完全不讲学理,只是在机械的维护他[费小冬]导师的立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知乎进一步了解。第三条意见可以看看他[费小冬]列举的两个案例,哪一个分析都是情境化的。这等于他[费小冬]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巴。


其实,做为一种以发展理论为宗旨的方法及方法论,目前学界运用的最大问题是在理论生成上,大部分只是在预设之下,采用频数统计后的归纳,而没有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最常用的程序化三级编码中,所谓的主轴和选择编码,其实都还只是停留在开放编码阶段,根本谈不上关联类属,析出核心观点。


昨天我收到反馈之后,就马上做出了回应,见:关于几篇体育学扎根理论文章点评后的反馈之回应


在进一步回应之前,我先分享某同学今天(202379日)的私信,


费老师,我觉得如果要研究为什么扎根理论在中国被误用,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顺序,第一,从国际而言,先是外国人对原著的误解,然后是中国人对洋人的推崇进而模仿。第二,从国内而言,一是顶尖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追求省时省力而采取了扎根理论;二是中层学者,为了发表期刊,寻求顶尖期刊或者学者的共鸣,进而模仿;三是底层学者没有话语权,人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还可以从扎根理论的本身而言、国内学术大环境而言以及其他等等,这是我的想法哈。。。。。。然而,网上充斥着快餐式的文化,渗透的方方面面,导致在学术上也是如此,所以可能很多人可能也不会有很好的机会去接触原汁原味的,所以我对费老师对顶尖学者或者期刊的追本溯源。这个意义是很大的。202379日)


在英文世界,大致上也是这样一个情况。绝大部分人缺乏甄别能力,即使他们的母语是英语。见:有样学样: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Wang, Shi, Li & Fei, 2023)等英文文章里指出的、洋人的一系列错误和问题。


那么接下来我就借用这位学生(ref.)的思路,分析并进一步回应上述反馈,并且用某同事(ref.)让我点评的另一篇文章,题为:共情与迭代:一个体育人类学者的成人礼及学术议题析出过程的民族志(吴艳萍,熊焰,2022)为例。某同事还发给我有关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2023319日,由《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的上体学报优青谈(一)——一个体育人类学者的成人礼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通过审稿专家代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杨海晨)、优秀青年作者代表(苏州大学博士生吴艳萍)、期刊编辑代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丁会欣)三方交流的形式,就论文选题、科研经历、审稿要点、编辑规范等焦点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会议由《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管张业安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近8000名学者参与会议并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错误链***基本如下(从13依次发展)[注:我会把这个错误链放到正在写的另一篇英文文章里,这正是扎根理论的发展”]


1SCI体育学英文期刊发表的几篇和扎根理论有关文章(比如,Weed, 2009Holt & Tamminen, 2010等),尤其其中涉及迭代iteration)这个概念。


2)林志义、杨海晨(2021)的一篇题为:扎根理论迭代过程在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经验与问题———基于SSCI和CSSCI数据库的分析的文章


3)吴艳萍,熊焰(2022)的一篇题为:共情与迭代:一个体育人类学者的成人礼及学术议题析出过程的民族志的文章



1SCI体育学英文期刊发表的几篇和扎根理论有关文章(比如,Weed, 2009Holt & Tamminen, 2010等),尤其其中涉及迭代iteration)这个概念。


Weed2009)既没有真正动手做过一项扎根理论,又没有彻底读懂英文原著,就提出所谓扎根理论研究的八大核心要素,均适用于所谓各个版本的扎根理论。我先不谈这八大核心要素里缺失了什么等一系列错误和问题,我会在一篇论文里单独分析。


Weed 2009)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迭代过程an iterative process)。正是因为他把所谓几个版本的扎根理论混为一谈,所以当他解释迭代过程时,他是这么说的:


“Data is collected,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literature, following which further data is collected to help refine concepts, which is then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literature and original concepts, leading to the focused collection of further data.” (p.505)


Weed 2009)的这一解释完全错误。扎根理论不是这么做的,甚至所谓其它版本的扎根理论也不会这么做!!!


他的解释是,材料收集——分析——与文献进行比较;接着,为了优化概念从而收集更多的材料——分析——与文献/最初的概念进行比较;再进行聚焦的进一步材料的收集。


做了一个或几个访谈,编码/分析后,马上就与文献进行比较了???

再收集材料,编码/分析,又与文献进行比较???


一个或几个访谈后形成的概念万一最后没有成为理论框架的一部分呢?文献比较不是白白比较了嘛!


我就举这一个错误的例子就够了。 Weed 2009)一文中的其它错误和问题我会放到正在写的这篇体育学中文文章里。


2)很多中国体育学的同事(包括,林志义、杨海晨,2021)都参考了Weed 2009)一文,因为是SCI+英文的+权威期刊的,又是扎根理论。林志义、杨海晨(2021)当然也参考了,而且是这么描述的,尽管迭代过程是扎根理论的重要操作原则,且体育学已有大量的扎根理论成果产出,但经文献阅读发现,学界针对迭代过程予以的理论性关注并不多见,且歧见颇多。对此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可能要属Weed与Holt两位学者于2009-2010年在SSCI权威期刊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上相继发表的4篇关于运动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的辩论性文章。p.73


洋大人Weed 2009)提出扎根理论的八大核心要素。林志义、杨海晨(2021)则提出由访谈提纲修订、理论性抽样、连续性比较及迭代过程总体性认识为核心要素的研究框架。ref.)洋大人弄了个八大核心要素,林志义、杨海晨(2021)就弄了个四大核心要素。 


林志义、杨海晨(2021)一文中的其它问题我就不说了,Weed 2009)等人错得有多严重,林志义、杨海晨(2021)就错得多严重,都是因为SSCI权威期刊+洋大人+英文。


3)吴艳萍,熊焰(2022)的一篇题为:共情与迭代:一个体育人类学者的成人礼及学术议题析出过程的民族志文章中参考了林志义、杨海晨(2021)等人的文献。吴艳萍,熊焰(2022)尝试结合民族志+扎根理论,请问,这是民族志,还是扎根理论,还是扎根理论民族志(ref.)?


这就回到了上面提到的、“2023319日,由《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的上体学报优青谈(一)——一个体育人类学者的成人礼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通过审稿专家代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杨海晨)、优秀青年作者代表(苏州大学博士生吴艳萍)、期刊编辑代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丁会欣)三方交流的形式,就论文选题、科研经历、审稿要点、编辑规范等焦点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


针对本文一开始、几位被点评的文章作者的反馈中提到的,。。。。。。完全不讲学理,只是在机械的。。。。。。到底是谁毫无学术精神可言,机械式的盲信SSCI权威期刊+洋大人的+英文的?学术无能就算了,还跟着网暴。


今天我的抖音推送(ref.)很精准,其中一个是,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这种教育模式不改变,我们很难大进步(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庆承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在“GT in China” (扎根理论在中国)这一系列的英文文章里我们指出的这些洋人的+英文的+“知名出版社的错误。

 

Chen, Feng, Wang & Fei (2022), Becoming independent: the life-changing experiences of GT researchers in China, Grounded Theory Review, December. [成为独立的研究者:中国扎根理论研究者之人生改变经历]

Wang, Shi, Li & Fei (2023), Following suit: Why some choose to remodel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in China, Grounded Theory Review, June. [有样学样: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901-1394727.html

上一篇:关于几篇体育学扎根理论文章点评后的反馈之回应
下一篇:有感于《有感于“扎根理论”“火”了》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