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这真的是扎根理论吗?——以体育学领域为例》之一条典型的错误链

已有 948 次阅读 2023-12-26 14:2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尚未发表的文章,这一错误链暂未放到文章中]

一条典型的错误链

点评了这两篇体育学领域中的英文文章之后,我在本文的这一部分提出一条错误链,用于分析扎根理论的英文文献是如何一步步影响这一方法论在中国体育学领域中的运用。

在分析之前,我先分享某同学的私信,

我觉得如果要研究为什么扎根理论在中国被误用,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顺序,第一,从国际而言,先是外国人对原著的误解,然后是中国人对洋人的推崇进而模仿。第二,从国内而言,一是顶尖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追求省时省力而采取了扎根理论;二是中层学者,为了发表期刊,寻求顶尖期刊或者学者的共鸣,进而模仿;三是底层学者没有话语权,人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还可以从扎根理论的本身而言、国内学术大环境而言以及其他等等,这是我的想法哈……然而,网上充斥着快餐式的文化,渗透的方方面面,导致在学术上也是如此,所以可能很多人可能也不会有很好的机会去接触原汁原味的,所以……对顶尖学者或者期刊的追本溯源。这个意义是很大的。(私下沟通,202379日)

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私信里的全部内容,但是我基本认同他提出的、外国人——中国老师——中国学生这一传播脉络。在英文世界里,大致上也是这样一个情况。绝大部分人缺乏甄别能力,尽管他们的母语是英语。见:有样学样一文(Wang, et al., 2023)等英文文章里指出的、洋人的一系列错误和问题。

那么接下来我就借用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一传播脉络,以吴艳萍,熊焰(2022)的一篇题为:共情与迭代:一个体育人类学者的成人礼及学术议题析出过程的民族志的文章为例。和该文相关的背景是,“2023319日,由《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的上体学报优青谈(一)——一个体育人类学者的成人礼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通过审稿专家代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杨海晨)、优秀青年作者代表(苏州大学博士生吴艳萍)、期刊编辑代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丁会欣)三方交流的形式,就论文选题、科研经历、审稿要点、编辑规范等焦点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会议由《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管张业安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近8000名学者参与会议并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2023321日)

通过分析,我发现的这一条错误链基本如下(从13依次发展):

1)体育学英文期刊发表的几篇和扎根理论有关的文章(比如,Weed, 2009Holt & Tamminen, 2010;等),尤其其中涉及迭代iteration)这个概念(参考:本文中针对两篇英文文章的点评这一部分)。当然,像世界各地所有人一样,Weed2009)和Holt & Tamminen2010)接触到的是一大堆凌乱的、令人混淆的、只要是印刷在纸上就算的英文文献。

2)很多中国体育学领域的同事都参考了Weed2009)一文,因为是英文权威期刊,又是扎根理论。林志义、杨海晨(2021)在他们自己的一篇题为扎根理论迭代过程在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经验与问题———基于SSCICSSCI数据库的分析的文章里当然也参考了,而且是这么描述的,尽管迭代过程是扎根理论的重要操作原则,且体育学已有大量的扎根理论成果产出,但经文献阅读发现,学界针对迭代过程予以的理论性关注并不多见,且歧见颇多。对此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可能要属WeedHolt两位学者于2009-2010年在SSCI权威期刊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上相继发表的4篇关于运动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的辩论性文章。p.73

3)吴艳萍,熊焰(2022)在一篇题为:共情与迭代:一个体育人类学者的成人礼及学术议题析出过程的民族志的文章中参考了林志义、杨海晨(2021)等人的文献。吴艳萍,熊焰(2022)尝试结合民族志和扎根理论。请问,这是民族志,扎根理论,还是扎根理论民族志(grounded theory ethnography)(Charmaz, 2006)?难道在其它研究方式中就没有迭代这一思想和做法吗?其它问题暂且不谈。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901-1415418.html

上一篇:这真的是扎根理论吗? ——以体育学领域为例
下一篇:扎根理论研讨会,2024年1月,贵阳

1 武夷山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