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已有 3997 次阅读 2011-8-23 10:4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发展趋势, 管理体制, 跨国技术转移, 联合研发机构

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马 军,杨 芳,林 耕,李明亮

 

[本文发表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Z1期,重新登出略做修改]

 

【作者】马军; 杨芳; 林耕; 李明亮;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科技处; 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文献出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3年 Z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联合研发机构; 管理体制; 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大学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是伴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实施及中国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兴事物。清华大学在中国大学的涉外科技合作中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体现在:涉外科技合作规模大、涉外联合研发机构集中度高。本文结合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发展,分析了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以及其对大学建设的促进作用。希望本文能够对中国大学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分类号】G647

 

伴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实施及其在中国多领域投资的延伸,已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的新兴基地。中国大学与跨国公司共同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便是这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的产物。以跨国投资为载体的生产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态势。跨国公司占据着全球生产总量的45%,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60%,跨国技术转移的85%,全球研发投资的90%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运营中心是三个关键的节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活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总公司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二是在子公司内部设立研发部门;三是与本地的研发机构(特别是大学)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本文将以清华大学为例,通过对涉外联合研发机构模式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进一步指明涉外联合研发机构对大学建设的促进以及对其发展的展望。

与大学共建联合研发机构是跨国公司技术战略联盟的具体体现,这些联合研发机构大多设立在大学内部,从属于大学,从形式上可分为联合研究室、联合研发中心和联合研究所。联合研发机构通常由大学提供科研人员、设备、技术及场地,跨国公司则提供资金、科研人员、联合研发中心需要但学校不具备的设备及技术,由跨国公司提出研发课题,双方共同对一些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开发。

建立联合研发机构的基本原则是互惠互利,其目的是促进科技研发活动,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促进大学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具体来说,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发机构的目的有下列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单纯依靠某一跨国公司的内部研发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2)利用大学长期积累的科研基础储备、高科技人才及现成的设备,帮助跨国公司探索新的前沿的科学技术;(3)通过相对长期的合作吸引名校的高水平人才;(4)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及跨国公司原有产品的本地化;(5)和大学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将大大降低跨国公司独立建立研发中心的成本。

希望本文对中国大学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基本概况

清华大学和跨国公司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10月,清华大学第一家涉外联合研发机构清华-松下联合电工实验室成立。在随后的10年中,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呈迅速增长趋势。截至2002年年底,共有48个联合研发机构先后成立,涉及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和14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建的有18个(见表1、表2)。

 

 

 

 

 

1992年建立第一个联合研发机构开始,至2002年底的统计显示,跨国公司在清华大学投资联合研发机构的总金额累计达16.65亿元人民币,其中项目合同金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有14个。12研发领域主要包括信息、机械、自动化、汽车、生物、力学、化学等方面,合同项目的产权归属情况是:双方共享97项,归清华42项,归对方6项(见图1)。

 

 

 

图1

 

清华大学自建立涉外联合研发机构以来,由涉外联合研发机构产生的直接成果有:申请国内专利36项,国际专利23项,发表文章500余篇,著作12部;联合研发机构共承担项目145项,其中联合研发77项,委托研发36项,捐赠31项,专利许可使用1项;直接从事联合研发机构项目研发而培养的学生5000余人。

 

2  联合研发机构管理体制的完善

为了确保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规范运作,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委员会不可或缺。回顾在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初期,由于当时清华大学在很多方面的水平都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所以清华确定的合作目标为:

1)让世界了解清华;

2)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

3)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了吸引跨国公司与清华合作,当时实行的是现实的管理体制。如1996年建立“清华-通用联合研究所”时,管理委员会主席就是由通用汽车的副总裁担任,决策权完全由对方控制。

随着涉外合作日益增多,研究及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清华大学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现行的管理模式:由清华大学和跨国公司双方的负责人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的主席由清华大学相关研究领域的负责人担任或双方每年各轮一任。管委会至少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具体讨论研究项目的选择、研究经费的分配、研究计划的制定等等,以及检查研究项目的执行情况。另外,从清华大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中选出一名联合研发机构的主任,负责机构的日常运作及各项目课题组的协调;主任直接对管委会负责。对于跨学科的多项目合作,每个项目还需要再设立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制。

通过对联合研发机构管理体制的完善,新的管理体制将更加有利于大学的发展:

1)大学可以参与到联合研发机构的管理决策当中,将联合研发机构的合作项目与大学的科研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2)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能够保障大学和跨国公司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为联合研发的项目提供较稳定的科研经费。

 

3  设立门槛提高联合研发机构的档次

在清华大学和跨国公司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初期,学校对成立联合研发机构还没有成文的管理办法,对合作的金额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其结果是联合研发机构的牌子满校园“飞”,有些机构只是徒有虚名的“空架子”。

随着国家对科技的日益重视,对科研院所投资的逐步增加,清华大学在国际上声誉的日益提高,以及大量国际化人才的引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提出要和清华大学进行合作。为了规范化管理和提高联合研发机构的水平,使其符合一流大学的标准,以及限制一些不必要的机构设置造成的浪费,清华大学出台了新的管理政策。

新政策规定,联合研发机构的合作期限最少是3年,期间跨国公司的投资不能低于100万美元或800万元人民币。此外清华大学还鼓励各院系和世界一流大学成立联合研发机构,联合研发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承接多个研发项目。

随着新政策的出台,一批高水平的联合研发机构相继在清华大学成立。如表1所示,在清华大学设立合作门槛后,跨国公司的投资金额由1992年的80万元人民币增加到2002年的14.7亿元人民币,和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的合作从无到有,由最初两年的零投入增加到2002年的1652万元人民币。

2002年为例:清华大学和跨国公司成立的联合研发机构数量只有4个,但跨国公司的投资金额达到14 .7亿元人民币,占自1992年第一个涉外联合研发机构成立以来10年投资总和的88.5%。其中由王大中校长亲自参加的、清华大学重点支持的“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BP公司将在十年内对其投资1652万元人民币。

该中心功能定位为:

1)国际化的研究基地:致力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在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以与该领域著名跨国公司合作研究项目为基础,组织校内、国内学术界的相关力量,吸引国外客座研究人员,开展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研究;

2)国际合作的枢纽:致力于成为清华开展和拓展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枢纽,促进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基金会以及研究机构的交往和实质性合作;

3)有特色的能源领域信息中心:借助清华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优势以及国际交流广泛的优势,逐步积累和建立能源领域的各种资源,使其成为该机构所涉及的能源领域最具吸引力的信息中心;

4)高水平的能源论坛:将提供高水平的会议场所、重要的演讲报告及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的听众,成为有吸引力的能源领域论坛。

 

4  联合研发机构冠名问题利弊分析

笔者曾就联合研发机构的冠名问题和美国的MIT、加州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有过交流,他们的做法是不主张成立冠名的联合研发机构,其原因是学校的资源有限,一旦被某一家跨国公司冠名,则学校在该领域的资源就会被一家公司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垄断,而不能被社会充分利用。

但由于中国大学目前的水平还不能和美国的一流大学相提并论,成立联合研发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跨国公司的需要,更是中国大学的需要。清华大学建立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初衷就是向世界表明清华大学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大学,借助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合作,提高清华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从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发展与完善的进程来看,和跨国公司成立联合研发机构的目的更多的是出自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10年来的实践表明,高水平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可以大大促进大学的自身建设,具体体现为:

1)提供一个可以将大学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转化到生产第一线的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2)从企业界寻求科研经费的支持;

3)给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潜在的知识商业化能力;

5)获得自身不具备的前沿产业技术,增强科研实力;

6)与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合作,学习其先进的科研管理经验。

 

5  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发展趋势

5.1  机构成员的多元化

10年来的发展进程来看,清华大学涉外联合研发机构规模越来越大,合作模式由以前的一对一(即清华和某一个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机构)发展为目前的一对多(即一个联合研发机构中同时有多家跨国公司加盟,如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就将与多家跨国公司共同合作)。

通过与清华大学的合作,跨国公司不仅可以利用清华大学的技术支持,而且可以借助清华大学的冠名提升无形资产,扩大在中国的知名度,拓展中国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巨大的开放市场无疑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合作。我们希望最终涉外联合研发机构的模式是多对多的形式,即世界一流大学群-世界著名企业群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联合研发机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清华大学联合研发机构能够成为国际化、高水平、权威的多家合作的国际研发机构,形式由具体的项目研发拓展为集基地研发、信息交流、国际枢纽为一体的高级沙龙俱乐部。

5.2  合作国家和地区发展趋势

如表2所示,与清华大学共建联合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大多分布在技术和资金优势显著的国家和地区,如技术和金融大国美国就名列榜首。对于清华大学来说,选择与技术和经济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本身的研发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充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足。

从最初接受跨国公司委托的一些小项目起步,到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到跨国公司的一些核心技术的研发,再到目前的与跨国公司联合进行的世界前沿课题的研究,与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在提升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清华大学的涉外联合研发机构中国家和地区的结构分布呈现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繁荣的新格局。同时我们也期待,随着清华大学自身科研实力的提高,其科研成果更多地走出去,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3911-478557.html

上一篇: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我国技术市场释义、发展意见及建议(四)

2 谢鑫 杨冠灿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