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mou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mouyan

博文

谈谈科技创新:(2)谁来保护技术创造人的权益?

已有 4876 次阅读 2014-7-13 12: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技创新, 专利, 知识产权

谈谈科技创新:(2)谁来保护技术创造人的权益?

 

                                                                                                                 邹谋炎

中国已经成为专利大国,但仍然是技术创造的弱国。有人抱怨许多专利无用;有人抱怨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不受重视、抓得不得力;还有人抱怨对专利成果的评价不合理,等等。这些看法各有道理,但离问题的根本似还有很大距离。

科技人员为什么要写专利?其实上上下下各人想法很不同。

研究所、大学希望大家写专利,因为这是单位成果中的重要一项。

公司希望员工写专利,因为会提升公司的名声;同时别忘了,这是员工职务发明的法律记载,并可能将员工过去的许多积累与此关联起来。有的公司要靠此发明专利才能申请“创新型企业”,达到减税甚至融资的目标。

至于作为“专利发明人”,只要是“职务发明”,按现有法规,你可以得到单位的一定奖励(例如1000元,或多些)。以后,这个发明的权益和你无关。进一步地,你自己要用这个专利必须得到专利权益拥有者(单位)的协议许可,不然就违法了。

一个在研的科研人员能不能提出“非职务发明”?理论上可能,实际上可能性很小。即使你的创造和职务工作无关,没有用单位的物质条件,“非职务发明”的定性不是由你从专利法的定义说了算。要是对簿公堂,你胜算的可能很小。

虽然上述情况对科技人员不利,但还是有许多人在写专利,因为专利毕竟是科技人员心血积累和创造的一个记录;多数科技人员缺乏经济能力将专利技术变成产品,写出来总比烂在肚里要好;有专利成果多少能够改善自己在单位里的业务形象。至于更多的好处,似不宜指望太高。带着这些观念,可以理解,不少科技人员在写专利的时候,对最终达到产品目标未必有更深入的考虑。笔者读过国内外的不少已公开专利材料,其实绝大多数专利和产品目标的距离都相当远。

在我国的媒体宣传上,似乎一说“发明专利”就很厉害。当然,有很厉害的,但多数的价值很低。所谓“专利技术”,仅仅是指“专利说明书”,特别是“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技术。一般说,它与“产品技术”还相差甚远。大量的“发明专利”其目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用来记载技术创造者的创造性,通常这很有限度;其二是用来阻止别人制造这种产品,而不是用来指导发展产品。

写了这么多,笔者的目的是说明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科技人员已经写出的“发明专利”,而是在“发明专利”背后的技术秘密和产品化实施技术。没有多少人会把技术秘密和产品化实施技术写在纸上。

并非没有人懂得这里的关键点。例如国家高院的司法解释中,对保护科技人员的技术秘密作了若干重要的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处理“专利实施许可”事宜中,特别区分了“纯专利许可”和“专利+技术秘密”许可的两个选项,提醒科技人员保护个人拥有的技术秘密。

笔者注意到国内有少数发展良好的公司在尊重科技人员创造成果方面做得较好。有公司规定,员工有“职务发明”为公司产品提供了增值,员工能够得到增值收益的20%作为回报。而对“非职务发明”有更高的收益回报。这种有量化的具体可操作规定,肯定能够得到科技人员的积极响应。

可以看出,将“职务发明”或“非职务发明”明确划分缺乏科学性。在多数情况下,理解为发明人和所在单位的权益分配关系更好,但这需要从法规上提供依据。进而,单从专利说有用或无用没有多少意义,而在于写专利的人有没有动力将专利变成产品,在于科技人员掌握的技术成果能不能得到尊重,在于他们的技术权益能不能得到保护。

我们已经是一个专利大国,这是很大的好事。不要说专利无用,经审查通过的专利大多数都有一定价值,多数发明专利作者都有较深入的思考和积累,这是我们应有的基本估计。笔者认为,我们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产权政策过于粗糙,技术创造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他们普遍缺乏将创造技术变成产品的条件和动力。希望国家加紧出台更细和有操作性的法规,充分体现对技术创造者的承认和尊重,及对其权益的保护。将更多的专利变成产品,这是目标。

 



https://m.sciencenet.cn/blog-4909-811294.html

上一篇:谈谈科技创新:(1)中国需要加强基础工业体系
下一篇:AutoCAD在科学和工程中的几点应用

3 武夷山 张骥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