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uchunyang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博文

大学的科研到底应该怎么做?

已有 5826 次阅读 2010-12-20 09:3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大学, 科研

在谈到科研之前,先说说大学老师的工资问题。

大学老师的工资,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①国拨工资,副教授的话大约2000元/月,二级教授有的学校年金有十几万的,但是总体讲都不算多;

②学校津贴(即课时费、补贴),每个人都不等,大约有1000~几千块吧;

③灰色收入,主要来自科研课题、奖励等,这部分收入也因人而异,而且差别很大。

如果学校的老师单靠①和②两部分的收入,去了税收,一般是很少的,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的地区更显捉襟见肘(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因此,老师收入的第③部分,就成了改善教师自身生活的主要部分。这也跟目前的高校科研情况有关,一方面,高校科研机制鼓励老师去揽项目、跑课题,学校借此可以提高知名度(项目多,在相应领域就会有知名度,以后再承担类似领域的项目就会更容易,而且一般项目中都有论文、专利等的完成指标,如此形成揽课题的“良性循环”)、增加收入(科研经费的提留,学校留一笔、学院再留一笔。。。),另一方面,获得项目的老师可以通过项目奖励增加收入,有些国内名牌大学刚刚留校的老师,其收入很可怜(指①和②两部分),但是他们却不肯离开那所学校,因为总有一天,这些老师也会借着学校的牌子揽到项目,由此“克隆”出过来人的生活,通过做课题改善老师的民生问题。这种科研,本意是奔着钱去的;并非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当然客观上,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参与项目的学生会得到一些实践锻炼,而这对于学生成才,往往缺乏系统性(学生在做课题时,用到了什么技术,学到的往往也仅此而已,容易成为“专才”)。

大学毕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应该时刻着眼于如何培养一流人才!科研的工作,也应该围绕如何培养人才来进行!也就是,科研的本意是培养人,而不应成为学校提高知名度、老师获得灰色收入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产学研这种提法的合理性本身就需要推敲,企业的产品技术难题,是否真的能够通过这种结合加以解决?由于学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以及产品开发流程、质量控制的经验和条件(很多都是学生军,流动性很大)。因此,企业的产品技术难题的攻坚战应该以企业自主进行。大学的本分之事,应当就是培养人才,考虑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

但是,如何让高校的老师“安分守己”做学问,培养人才。首先,要提高老师的待遇;再者,改变目前高校的运作机制,尤其是科研的目的和方式。



https://m.sciencenet.cn/blog-512253-395308.html

上一篇:三年能做多少事?
下一篇:青椒对教学、科研、生活的一点感悟

8 虞左俊 孙学军 李兴财 逄焕东 佟冬 许培扬 罗汉江 马行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