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我和可拓学的缘分——准确地界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已有 1864 次阅读 2021-9-6 19:35 |个人分类:可拓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和可拓学的缘分

——准确地界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遇到矛盾问题时该怎么办?与其焦虑、抱怨、找借口浪费时间,还不如冷静下来,准确地界定问题。准确地界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问题”是什么?


    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不断提到“问题”二字,那么,“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在蔡文著的《创意的革命——今天你“可拓”了吗?》一书中明确提出:“可拓学把问题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在一定条件下,要实现一个或多个目标,就叫作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问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叫作目标;另一部分叫作条件。

 例如:

    曹冲称象故事中,曹操想要知道面前的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曹冲很快就将目标明确界定为“称大象”这一目标,具体怎么称?当时具备的现实条件是“小秤”,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描述为“用小秤称大象”。形式化时可以统一写成:问题=目标*条件

    当给出的条件无法实现目标时,叫做矛盾问题;否则叫作不矛盾问题。

   矛盾问题有不相容问题、对立问题和客观矛盾问题三大类其中:

   不相容问题是指“已有的条件无法实现给定的一个目标”,具体又分求知问题和求行问题。

    问题的目的是把未知变为已知,叫作求知问题。比如: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有多少斤?国王想要知道皇冠里的金子有多重?医生想要知道病人患的是什么病?警察想要知道犯罪嫌疑人是谁?投资者想要知道地下埋得什么矿等。

    问题的目的是把不可行变成可行,叫作求行问题。比如:在预算内资金和时间建成一座工厂,医治好一种罕见的疾病,在保质期内卖掉一批货,修理一部汽车等。

    对立问题是指“已有的条件无法实现两个或多个对立的目标”(不止一个目标,而且目标之间是对立的);客观矛盾问题是指自然界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条件下无法实现给定的目标)。

    

如何界定问题?


    具体可以采用三步法(又称123法),其中,1是指明确目的,2是界定目标和条件,3是对目标、条件、问题进行形式化。

    1.明确目的。就是把目的具体化为目标。目的通常是抽象的,目标则是具体的。

    2.界定目标和条件。

     2.1界定目标:由于目标有单目标与多目标、阶段目标与长期目标、局部目标与全局目标之分,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初,搞清楚目标及目标间的关系很重要。具体可以采用杨春燕著的《可拓创新方法》第3章介绍的蕴含系方法,通过蕴含分析,确定目标的层次和优先级。

     2.2界定条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其中,资源条件又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环境条件又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对目标而言,现有条件大多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及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并利用好客观规律,不仅可能变换现有条件,还可能创造出新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在界定条件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哪些条件是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哪些条件与目标相容,哪些不相容,哪些是限制条件,哪些是非限制条件。具体界定条件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收集与目标相关的资料,

    (2)分析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li(i=1,2,...,n),

    (3)整理与li相关的资料,并确定与li对应的现实条件li',

    (4)分析li'与li的差别,以确定li'是限制条件还是非限制条件,

    (5)将li'用基元形式化表示,以界定条件所涉及的事物、动作及相应的特征和量值。

    (6)选择与目标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利条件和主要限制条件。

   3.对目标、条件、问题进行形式化

    3.1 将已明确界定的目标通过基元,对目标的形式化、数字化,增加达到目的的可能性。      

    3.2 将已明确界定的条件用基元形式化、数字化表示,以方便问题建模、拓展和变换。

    3.3 对问题进行建模,寻找核问题。

     根据问题的目标不同,可以建立如下几类可拓模型:

    (1)单目标问题的可拓模型,

    (2)双目标同时实现的问题的可拓模型,

    (3)双目标至少一个实现的问题的可拓模型,

    (4)多目标同时实现的问题的可拓模型,

    (5)一般多目标问题的可拓模型。


拓展阅读:

1.蔡文 著 《创意的革命——今天你“可拓”了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年5月 第1版 P197 问题与创新

2.杨春燕 著 《可拓创新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年3月第1版 P153 7.2 问题的界定方法及问题的可拓模型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0919-1303111.html

上一篇:我和可拓学的缘分 ——可拓智能甄别系统研究背景3
下一篇:我和可拓学的缘分——你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5 李宏翰 宁利中 尤明庆 许培扬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