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孔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land
↙中国的社会生物学保卫战↘

博文

文化与进化:文化不仅仅是背着书包上学堂

已有 3346 次阅读 2011-3-22 22:2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文化, 生物进化

类似的内容前面写过,只因关于食盐与文化一文引发了一场漫长的争论,有必要重复一下文化的概念。

不管搞文化的人怎么定义文化,社会生物学中的文化定义很简单,只要是学习的来的,不是天生就会的,并且能在群体内、群体间或世代间传承的东西,就是文化。有的文化能在全世界传播,有的只能在一个民族传播,有个只能一代一代地传播。

譬如一种虫子,它不知道吃什么好,但它“知道”,只要我从那片叶子上孵化出来,我就记住这叶子的口味,以后就不吃别的叶子。那么,这样的口味是文化吗?是。因为这种口味不是遗传的,它遗传的只是学习的能力。所以,这学习,并不一定是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它可能是很低级的本能。其实,再高级的学习,也无非是记忆,分解下来,总脱不了低级的记忆与学习。

这样的口味文化,当然需要成年个体遵守一定的原则,产卵可不能胡乱找片树叶,也产在它记忆的口味的树叶上。这种机制,在进化过程中是完全可能的。即使不可能,也可以“如果”,也可以“假设”。有些人就很讨厌“如果”或“可能”之类的词,以为生物学中就必然有定数。要是都有定数,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了,就没有进化了。

当然,一成不变总会被打破,这是进化的基础。基因可以突变,文化也可以突变。从原理上讲,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差不多,都是靠随机的突变来实现的。在封建社会中的中国,文化就没有多少突变,因为做人忠孝是必须的,有文化突变就被爹娘和皇帝掐死了,突变的文化形态就不容易扩散开来。

我们假设的这种虫子,也会发生文化突变。这种突变,不一定是基因突变,也有可能是别的因素,譬如被风吹到了一片陌生的树林,陌生口味的树叶,它饿了随便吃几口,把卵产到新的品种的树叶上。活虫总不能被卵憋死,也是正常的。碰巧的是,这种虫子也能勉强靠这种新树叶活下来,它们的后代也不知道原来祖宗吃的什么,因为它们只记得从哪里孵化出来就记住那片树叶的味道。

多少年后(具体多长时间自己想象吧),吃新树叶的虫子特化成了一个新物种,已经无法再吃最初的树叶了。这就是生物进化,进化的起因就是偶然的错误,这个错误可能仅仅是一阵风,也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记导致记忆力下降了,记不住原来的口味。

上面说的,是最原始的文化形态,只有简单的记忆。更复杂的记忆,随着大脑的进化,形态就无限多样了,但有一条,文化的起源离不开本能的支持,离不开解剖和生理的限制。你可能说小脚文化就没有多少生物学基础,那是,但生物学基础还是有,雄性喜欢就是生物学,别人喜欢我就喜欢也是生物学。这样的文化,在草原上就不可能传播,因为牧民不仅需要女子做饭,还要她们挤奶捡牛粪挤牛奶等,这样的脚在草地上走路不行,一个老鼠洞就能陷下去。

文化能影响生物进化,这一点也不稀奇。譬如说园丁鸟的别墅,谁做的好,就能娶到老婆,这就会影响到智慧的进化。再譬如唱歌的鸟,谁唱的好听,就能娶到老婆,也会影响智慧和发音器官的进化。会唱歌的鸟,会建别墅的鸟,一般比庸俗的鸟聪明,这不单单是因为它们聪明才会这些,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人类的语言,也照样有类似的促进作用。有的语言,小舌能像弹钢琴一样灵活,如果小舌的功能不行,发音难听,就可能影响配偶的质量。这样的民族,小舌可能跟从小训练有关,很可能他们的小舌就比别的民族发达。

这是一个很长的话题,总之,这个问题并不像有些人宣称的那样,生物是生物,文化是文化。文化必然有生物学基础,一种稍有智慧的生物必然因为不同的生物学基础进化出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文化。想把两者截然分开,楚河汉界一划,敢过来就打你,岂不是太幼稚了?小孩子在课桌划一道三八线,对双方都没好处。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4394-425287.html

上一篇:文化与进化:人类非要吃盐才能生存?
下一篇:文化与进化:一个无聊的假设

4 曾庆平 杨月琴 zgg anonymity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