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寻芳草——周浙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浙昆

博文

站在板块的交汇处 精选

已有 2131 次阅读 2023-12-15 19:27 |个人分类:科学考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站在板块的交汇处

地球上的许多高原,如巴西高原、德干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等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个古老变质基底上形成的低起伏平缓的“桌状高原”。而青藏高原则是在显生宙以来不断经历了洋盆的消减和闭合,最终形成的由多个地块组成的复合体,也是一个巨型造山拼贴体,青藏高原是一个造山的高原。

图1 压缩.jpg

图1 组成青藏高原的地块

青藏高原从南到北分别由喜马拉雅造山带、拉萨地块、羌塘地块、可可西里-松潘-甘孜地块和阿尔金-祁连-昆仑等地质地块和地质构造体组成(图 1)。在这些地块中,核心部分是来自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迄今3亿年前,羌塘地块已经离开冈瓦纳大陆,而拉萨地块还紧靠着冈瓦纳大陆。在距今2.1亿年左右,羌塘地块已经到达了北纬30°附近,已经很接近现在的位置,而拉萨地块还继续在特提斯洋的中央徘徊(图2)。

图2.png

图2 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在3亿年和2亿年前的位置图。a为迄今2.1亿年;b 为迄今3.0年(引自丁林等,2017)

既然青藏高原是由几个板块拼接而成,在板块之间就要有缝合带和古大洋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寻找青藏高原板块的缝合带和缝合带之间的古大洋,就成为一次科考的主要任务。为此,参加一次科考的科学家付出了巨大努力。经过多次考察,常承法先生总结提出青藏高原存在4条缝合带。之后潘裕生先生又在昆仑山找到了第5条缝合带。所谓缝合带是指地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古海洋,消亡后由原来位于它两侧的板块和微板块相碰撞地带的总称,而在缝合带附近通常都能发现蛇绿岩。

蛇绿岩是一类有着特殊含义的岩石组合,这套岩石颜色呈绿色,像蛇皮,故名蛇绿岩(图3)。蛇绿岩作为分布在大陆造山带中古大洋岩石圈上地幔和洋壳的残片,是古大洋存在的证据之一,对恢复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塑古洋盆形成、演化及消亡的过程,研究造山带演化历史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雅鲁藏布江通常被认为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缝合带,沿着雅鲁藏布江就绵延分布了一千多公里的蛇绿岩带,国道318离开日喀则以西20公里的路边上,就能看到大片出露的蛇绿岩(图4)。边千稻先生在一篇题为《西金乌兰和冈齐曲蛇绿岩的发现》(中国青藏研究会,2003,《追寻青藏的梦》,河北科学出版社)文章中记述了他在1990年在青海西部的西金乌兰湖寻找蛇绿岩的过程。

 

图3.JPG

图3 蛇绿岩

图4 日喀则附件318国道路旁出露的蛇绿岩.JPG

图4 日喀则以北约20公里处,国道318路旁出露的蛇绿岩

2020年6月,在完成西藏阿里冈底斯山新生代植物考察和采集任务后,我们移师普兰,准备采集孔雀河谷上新世地层的孢粉样品。从冈底斯山下的巴嘎镇前往普兰要经过拉昂措和玛旁雍措(图5)。青藏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措”,可能有上千个之多。但是,在这上千个湖泊中,拉昂措和玛旁雍措却是声名赫赫。这两个湖泊紧紧相连,拉昂错得了一个鬼湖的名声,而玛旁雍措却被奉为神灵,与羊卓雍措和纳木措一起并称为藏地三大圣湖,其湖水被尊为上天尊赐予人世间的甘露。为何鬼神和圣湖仅有一堤之隔,实在不得而知。从地质学看,这“鬼”、“圣”原来却是一家人,这两个曾经是连着一起的,后来环境变化湖面下降,变成了两个湖。拉昂措是咸水湖,而玛旁雍措是谈水湖,不知道是不是咸水的原因,让拉昂措得了一个鬼湖的名声。

 图5.png

图5 从google地图上看拉昂措和玛旁雍措

为了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沿湖的道路改道随湖边而过,由于我们承担了考察任务,我们的车辆得以驶到神湖边上。神湖的湖水清澈透亮,几只水鸟在湖面悠闲地游荡,湖岸的山坡上有一座祭拜圣湖的小庙。车辆沿着湖边的便道上了一个缓坡,鬼湖拉昂错就映入了眼帘。此时,天空晴朗,空气通透,站在这个小山岗上往北望去,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山顶上覆盖着白雪,在湛蓝湖水的映衬中,格外醒目(图6)。转身望向南,有着“圣母之山”之称的纳木那尼峰,奔来眼底(图7)。低头看向脚下的岩石,似乎都是绿色的,仔细观察岩石并用地质锤查探,发现小山岗竟然是由蛇绿岩组成。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两个板块的交汇处。冈仁波齐属于冈底斯山脉,而冈底斯山脉位于拉萨地块。而纳木那尼峰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则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隆升所形成的山脉,中间的蛇绿岩就是它们的碰撞结合的地方,也就是缝合带。

 图6.JPG

图6 从拉昂措看冈仁波齐

图7.JPG 

图7 纳木那尼峰,以及山前由蛇绿岩组成的小山岗

鬼湖和圣湖之间的这个小山岗是由蛇绿岩组成,这套蛇绿岩被称为普兰-达巴蛇绿岩。如前所述蛇绿岩是洋壳的残片,根据岩体围岩时代推测洋壳最早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而洋盆闭合时间估计与雅鲁藏布缝合带相同,即为晚白垩世末,也就是大约6600万年前。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是新生代以来最为波澜壮阔的地质事件,科学家们根据各种各样的证据,推演了这一地质时间发生的时间、过程、结果及其所带来的环境效应。而大自然用它神奇而深奥的言语把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地质事件,记述在山脉中,湖泊里和岩石上。然而,大自然的言语在很多时候过于深奥和隐晦,需要质学家们费尽了心机去解读。在拉昂措和玛旁雍措旁边的小山岗上,大自然言语竟然如此的直白,站在这里,你能够感受到6000万年前两个板块的碰撞。

翻译一下大自然留在这天地间的言语应该是这样的:大约在三亿年前,印度板块和拉萨板块先后从冈瓦纳大陆解体,并向北漂移。拉萨地块和先期到达的羌塘地块拼接在了一起,怒江-班公湖缝合带记述了这两个地块拼接的事件。此时,拉萨地块的南面面对着波涛汹涌的新特提斯洋,与漂泊在新特提斯洋的印度地块遥遥相望。6000万年前,走走停停的印度地块终于来到拉萨地块的面前,两个巨大的地块相遇了。巨大的印度板块一头扎到了欧亚板块的下面,在板块的俯冲和两个板块的挤压下,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缓缓升起,在1500万以后,逐步达到了它现在的高度。俯冲的印度板块把本属于洋壳的岩石(蛇绿岩)带到地面,留下曾经相遇的证据。

 

图8.png


图8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引自地理520)

地球上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标示,如标志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的格林威治,赤道线(纬度零度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图9),北极圈(图10),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汇合处(Tip of Africa, 非洲之端)(图11),在重要地理表示的面前,人们能对自然产生直观和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地理标示对于认识自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备了成为世界级网红打卡点的潜力,是不可替代的珍贵旅游资源。拉昂措和玛旁雍措这间的这个小山岗上,即可同时眺望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和圣母之山—纳木那尼峰,又能站在两个板块的交汇处,见证6000万年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遇与相撞,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更有潜力成为世界级的地质公园和网红打卡地了。

 图9北回归线.jpg

图9 北回归线(云南墨江)

图10.JPG 

图9 北极圈标注线(美国阿拉斯加)

图11.JPG 

图10 印度洋和大西洋交汇处(南非开普敦)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727-1414009.html

上一篇:向往珠穆朗玛峰
下一篇:古植物学和物理学的一次联姻

4 何俊 刘利 谢钢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