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干达爆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已致15人死亡
中新网7月31日电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乌干达卫生部7月29日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该国西部基巴莱区(Kibaale)爆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自7月初以来,已发现20起病例,导致15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根据乌干达病毒研究所的检测,此次埃博拉出血热的原发病例为基巴莱区的一个家庭,目前该家庭中已有9人死亡,其中包括照顾过一名病患的一位医务人员及其4个月大的婴儿。
目前,两名住院就医的患者病情稳定,其中一名在7月26日入院治疗的38岁女性是那名已故医护人员的同胞姐妹,并曾接受其照料;另一名是一位30岁的女性,她曾参与原发病例死者的安葬工作。两名患者在被送往医院时都有发烧、呕吐、腹泻和腹痛症状,但一直没有出血,出血症状往往在病毒性出血热患者身上出现。
发现疫情的基巴莱区目前正在调动救治病患所需的物资和设备。此外,自7月6日后,所有与疑似和确症病患发生接触的个人都正在被逐一甄别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为更好地协调应对工作,基巴莱区已专门组建了一个工作队,其相邻地区也已对疫情高度戒备并建立了监测机制。
此外,乌干达卫生部正与利益相关方及合作伙伴展开合作以控制疫情,并已制定了国家及地区级的应急方案。乌干达卫生部还呼吁民众采取措施,以避免埃博拉病毒的进一步蔓延,并将疑似病患就近送往医疗机构就医。
世卫组织表示,一个由乌干达卫生部、世卫组织以及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专家组成的小组目前正在基巴莱区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支助。目前,世卫组织尚不建议对乌干达发出旅游和贸易禁令。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非常稀少而致命性的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其它体液传播,可以通过接触传染,传播速度很快。患者一旦发病,可在24小时内死亡。其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关节与肌肉疼痛、喉咙痛、虚弱、腹泻、呕吐与胃痛等,死亡时会口鼻流血。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在刚果(金)境内被首次发现,尽管医学界进行了多年研究,但目前仍没有预防疫苗或有效药物。2007年,乌干达西部曾爆发埃博拉病毒,导致37人死亡。2000年,该国北部至少170人死于这一病毒。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7/t20120731_510415530.shtml
然后让我们再回顾一部电影:《恐怖地带》
............让我们去了解新发病毒传染病严重危害。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已经是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好莱坞病毒题材惊悚大片并非虚构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与埃博拉病毒同宗,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
美国四人死于西尼罗病毒感染
本文的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7671.shtm
核心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为探讨新发病毒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58-2010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资料进行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8—2010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中有16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其他年份只有5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0.84(P<0.05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57.14%)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88, P<0.05);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OR=5.60(95%CI=1.68~18.65),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太阳黑子;新发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正式文章见附件
进入20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2003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和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余种,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1]。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笔者利用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958—2010年发生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宇宙射线的年历史数据来自莫斯科中子监测资料。
1.2 统计分析 对1958—2010年的太阳黑子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958—2010年全球共出现28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28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中,24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RNA病毒,19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表1)。除了1973年的轮状病毒导致的婴幼儿腹泻,1981年的艾滋病,1982年的毛细胞白血病,1993年的汉坦病毒肺综合症,1994年的亨德拉病毒感染以及2002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其余23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1976年的埃博拉出血热,1986年的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前一年的为1963年的玻利维亚出血热,1975年的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1977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1997年的香港人感染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1968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1989年的丙肝、委内瑞拉出血热和戊型肝炎;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1967年的马尔堡出血热;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1958年的猴痘和阿根廷出血热,1969年的拉沙热,1980年的成人T 淋巴细胞白血病,1990年的己型肝炎,巴西出血热和人疱疹病毒7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2001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表1 1958-2010年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
核酸类型 |
所致疾病 |
自然界动物宿主 |
出现年代 |
猴痘病毒 |
双链DNA |
猴痘 |
松鼠等 |
1958 |
鸠宁病毒 |
单链RNA |
阿根廷出血热 |
啮齿类动物 |
1958 |
马秋博病毒 |
单链RNA |
玻利维亚出血热 |
啮齿类动物 |
1963 |
马尔堡病毒 |
单链RNA |
马尔堡出血热 |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
1967 |
甲型H2N3流感病毒 |
单链RNA |
香港流感大流行 |
禽类,猪等 |
1968 |
拉沙病毒 |
单链RNA |
拉沙热 |
啮齿类动物 |
1969 |
轮状病毒 |
双链RNA |
婴幼儿腹泻 |
人类 |
1973 |
细小病毒B19 |
单链DNA |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
犬、狼、狐狸等 |
1975 |
埃博拉病毒 |
双链RNA |
埃博拉出血热 |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
1976 |
汉坦病毒 |
单链RNA |
肾综合征出血热 |
啮齿类动物 |
1977 |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
单链RNA |
成人T 淋巴细胞白血病 |
人类 |
1980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单链RNA |
艾滋病 |
灵长类动物 |
1981 |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
单链RNA |
毛细胞白血病 |
人类 |
1982 |
人疱疹病毒6型 |
双链DNA |
婴幼儿急疹 |
人类 |
1986 |
丙型肝炎病毒 |
双链RNA |
丙肝 |
黑猩猩等 |
1989 |
瓜纳瑞托病毒 |
单链RNA |
委内瑞拉出血热 |
啮齿类动物 |
1989 |
戊型肝炎病毒 |
单链RNA |
戊型肝炎 |
猪,鹿,牛,羊等 |
1989 |
己型肝炎病毒 |
单链RNA |
己型肝炎 |
人类 |
1990 |
沙比亚病毒 |
单链RNA |
巴西出血热 |
啮齿类动物 |
1990 |
人疱疹病毒7型 |
双链DNA |
婴幼儿急疹 |
人类 |
1990 |
辛诺柏病毒 |
单链RNA |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
啮齿类动物 |
1993 |
亨德拉病毒 |
单链RNA |
亨德拉病毒感染 |
蝙蝠 |
1994 |
H5N1型流感病毒 |
单链RNA |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
禽类,猪等 |
1997 |
尼帕病毒 |
单链RNA |
尼帕病毒性脑炎 |
蝙蝠 |
1999 |
西尼罗河病毒 |
单链RNA |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
鸟类 |
1999 |
人类偏肺病毒 |
单链RNA |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
人类 |
2001 |
新型冠状病毒 |
单链RNA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果子狸,蝙蝠等 |
2002 |
甲型H1N1流感病毒 |
单链RNA |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
禽类,猪等 |
2009 |
2.2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有16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其他年份则只有6年发生过。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57.14%)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88, P<0.05);OR=5.60(95%CI=1.68~18.65)。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0.84(P<0.05)。
3. 讨论
目前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2],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57.14%)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24.00%),而且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OR值为5.60,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X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4,这主要是由于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3,4]。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RNA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5]。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γ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6-12],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引发飓风、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13]。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14]。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15],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6]。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耀斑将爆发或影响供电美科学家吁做好准备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预计一场太阳耀斑8月8日与9日将大爆发,影响地球磁场,美国国家科学院担心,太阳耀斑会影响至少300台变压系统,影响电力供应,因此希望多家政府机构作好应变准备。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预计一场太阳耀斑8月8日与9日将大爆发,影响地球磁场,美国国家科学院担心,太阳耀斑会影响至少300台变压系统,影响电力供应,因此希望多家政府机构作好应变准备。
美国国家科学院透露,美国各地约2100个高伏变压站是全国电力网络的骨架,太阳耀斑的大爆发可能摧毁其中300个或以上的电压站,这已足以瘫痪整个相互联系的电力系统。该科学院在报告指出,变压站若受损,可能需要至少一年或以上才能完成更换工作。太阳耀斑爆发后的第一年,损失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
报道指出,太阳活动已进入活跃期,并预计在2013年达到一个巅峰。一些美国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内,发生“超级太阳风暴”的概率约为7%。该数据看似风险不高,但影响深远,已引起官方机构的关注。
据报道,今年7月,印度连续两天停电数小时,6亿多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显示出电力供应中断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混乱。
报道认为,美国因太阳耀斑爆发可能面对的长期电力供应中断问题或将更深远,代价也更高。例如,商业活动可能停止,水及燃料无法在短时间内输送到大多数城市,无法使用现代电子通讯,机械化交通运输系统将停摆。医院、军事和其他重要设施的备用发电机也可能不足以应对紧急状况。
不过,北美电力可靠性公司(NERC)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预测,认为太阳耀斑不会造成数百台变压站受损。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太阳耀斑可能会造成电流中断,但不会损坏变压系统,因此停电问题不会持续太久。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06/c1007-1867275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3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