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出版专栏(2):知识的分量

已有 4252 次阅读 2009-4-7 13:16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本文发表于《科学新闻》2009年第5期)
 
当数字平台正在取代传统纸质书刊,成为科学家们获取专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时,作为出版人,我时常在想:纸质图书究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使得它还会长久存在下去。最近的一系列重大出版项目引起了我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Elsevier集团今年推出的《神经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Neuroscience)原计划只出在线(on-line)版,后又决定推出印刷版。这将是一套至少10卷、厚度超过10000页的巨著,全球超过2400名专家参编。今天的神经科学已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前沿学科,1969年在美国成立的神经科学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fN)起步阶段会员数只有500,今年在其迎来40岁生日之际,这个数字已达38000。这套百科之所以还要印出来,也许正是要为之提供一个最为直观的标志吧。
 
本月,Wiley出版公司的《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第二版也同时以纸质版和在线版的形式推出,这一版新增了包括“纳米化学”在内的5章内容,厚达近千页。说到大书,另一家国际知名出版商Springer也不甘示弱,他们的Springer Handbook系列每一本都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考书。比如刚刚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施普林格纳米技术手册》(Springer Handbook of Nano-technology),厚达2000多页,由154位世界知名学者共同编写,汇总了大量纳米技术基础与应用的实用信息,1500余幅精美插图让许多内容一目了然。这本大书被美国克林顿政府时期总统科学技术顾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主任尼尔莱恩(Neal Lane)誉为科学界和工业界的“无价之宝”(an invaluable resource)。白春礼院士等为该书撰写了的导读。
 
也是在本月,Taylor & Francis集团的制药技术“圣经”《制剂技术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第二版的中译版也正式出版了,共三卷,由近300位国际知名专家合作编写,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惠民主持翻译。下月,Elsevier的《乳品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Dairy Sciences)中译版也将推出,4卷近4000页,400多位专家参编。
 
这些国际出版公司都是数字出版方面的领先者,但他们还是不惜成本,不放弃传统介质,这是为什么?显然,一定是有真实的需求在。
 
国内有实力的出版社不仅引进,也自主开发本版的大型参考工具书。比如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英汉生物学大词典》,345万字,24000余词条,近日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还有像得到科技部、科学院出版基金支持的《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收集整理了中外科学家发表的5507篇(部)文献中的中药成分化合物23033种,涉及药用植物6760种,也在近期出版。
 
开发这类图书,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件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工序繁杂,风险很大。但一旦完成,又必然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那么让我们进一步来想,如果一家出版社在向你展示他们的拳头产品时仅仅是打开了电脑,你会有切身的感受吗?
 
此时我若有所悟。在计算机虚拟空间,我们当然可以更方便地查筛、使用信息,但考虑到阅读体验的丰满度,以及收藏展示的必要性,知识和信息似乎总还是需要一种物理实体的存在。当我在脑海中想象着这些图书排列开来的壮观场景时,我能感觉到它们在传达一种暗示,就像是一个你所仰慕的人,平时只能在屏幕上见到,而此刻正活生生立于眼前,让你肃然起敬。也许,这正是纸质书籍带给我们的不同于电子读物的体验:一册在手,在你还没有正式阅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分量。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06-224796.html

上一篇:出版专栏(1):个人时代的最后一瞥
下一篇:出版专栏(3):经典阅读的现实意义

1 赵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