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BJT的Webster效应
谢孟贤 2011-3-18 13:03
作者: Xie M. X. (UESTC ,成都市 ) Webster效应也称为 基区电导调制效应 ,这是BJT在大工作电流时、基区电导发生增大的一种现象。 因为半导体内部各点总是要保持电中性,所以,在发射结正偏、向基区注入少子的同时,也必将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8487 次阅读|没有评论
BJT的Kirk效应
谢孟贤 2011-3-18 13:02
作者: Xie M. X. (UESTC ,成都市 ) Kirk效应也称为 基区展宽效应 ,这是BJT在大工作电流时、基区宽度发生增大的一种现象。(注意:不要把基区展宽效应与基区宽度调制效应 混淆在一起!) (1)Kirk效应的产生机理和条件: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931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为什么晶体管具有电流饱和型的输出伏安特性曲线?
热度 1 谢孟贤 2011-3-18 13:01
作者: Xie M. X. (UESTC ,成都市 ) 众所周知,凡是器件的工作电流受到 势垒高度 控制者,其伏安特性曲线基本上都是 电压饱和型 的(类似于 电压源 )。例如, p-n结二极管 的工作电流主要是越过势垒的电流(少数载流子扩散电流), Schottky二极管 的工作电流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64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p-n结的开关速度和几种p-n结开关二极管
谢孟贤 2011-3-15 09:26
作者: Xie M. X. (UESTC ,成都市 ) p-n结的开关速度: p-n结具有很好的单向导电性,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电流开关——正向电流很大、反向电流很小。由于通过理想p-n结的电流(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62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p-n结的电流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谢孟贤 2011-3-15 09:20
作者:Xie M. X. (UESTC,成都市) *通过Si--p-n结的正向和反向电流: 正向和反向电流基本上都包含两种电流分量.在正向小电流时,是势垒区中复合中心的复合电流为主;在正向较大电流以上时,是电中性扩散区中少子的扩散电流为主.而反向电流基本上都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106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p-n结的空间电荷区
热度 2 谢孟贤 2011-3-14 10:12
作者: Xie M. X. (UESTC ,成都市 ) (1) p-n结空间电荷区 空间电荷 和 内建电场 :p-n结空间电荷区是由于p-n结两边的多数载流子往对方注入、并扩散所形成的。它是由正、负电荷构成的一个电偶极层,其中存在较强的所谓内建电场(对Si/p-n结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11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2
BJT三种基本应用组态的性能比较
热度 1 谢孟贤 2011-3-14 10:07
作者: Xie M. X. (UESTC ,成都市 ) 这里“基本组态”是指晶体管在应用中的基本使用方式。由于晶体管(BJT和FET)都是三端器件,则在电路应用中可以有三种接地方式(即三种基本组态)。 对于BJT,三种基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121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晶体管的工作状态(工作模式)
热度 1 谢孟贤 2011-3-14 10:04
作者:Xie M. X. (UESTC,成都市) 晶体管有三种工作状态(工作模式)。 ☆晶体管的放大状态-------- 晶体管的工作状态(或工作模式)有放大状态、截止状态、饱和状态和反向放大状态四种.放大状态就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12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增强载流子迁移率是新一代微电子器件和电路发展的重要方向
热度 4 谢孟贤 2011-3-12 21:04
作者: Xie M. X. (UESTC ,成都市 ) 现在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不断努力地缩短场效应器件的沟道长度,这主要是通过改善微电子工艺技术、提高加工水平来实现的。尽管现在沟道长度已经可以缩短到深亚微米、乃至于纳米尺寸了,但是要想再继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8420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4
模拟MOSFET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谢孟贤 2011-3-12 20:55
作者:Xie M. X. (UESTC,成都市) 模拟 IC 总是不断地要求提高增益、提高频率、降低噪声、减小失真等。但是由于 MOSFET 存在其固有的内在矛盾,所以很难满足模拟应用的这些需要。因此,解决这些内在矛盾,也就是模拟 MOSFET 及其 ...
个人分类: 微电子器件|5281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