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师生共同探讨“滴水穿石”的科学依据 精选

已有 13890 次阅读 2011-5-7 12:05 |个人分类:教之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学生, 教师, 学习, 授课, 滴水穿石

上课时,经常把一些科学理论问题寓于浅显而司空见惯的“小事儿”中,或从生活中找到“应用出路”,或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找到归宿,无非是想使课堂生动一些,学生们印象更深刻一些。当然,更不想课程一结束,授课内容连同老师一起在学生的脑海里消失地无影无踪。
讲授的《矿物》和《混凝土》课程中都有涉及CO2+H2O对岩石、矿物或水泥石的风化与侵蚀问题。故将此化学原理与成语“滴水穿石”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故事给学生们讲出来。水对岩石的“破坏”可归结为两种作用:其一是纯力的作用,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滴嗒”,不怕你坚硬的岩石不被“滴穿”;其二是化学反应:
CaCO3+CO2+H2O——Ca(HCO3)2
CaCO3在水是难溶的,而Ca(HCO3)2溶解度就大多了。这样,假以时日,岩石就被水慢慢“溶蚀走了”。
典型的冰臼——现在多认为是古冰川融化、水流、困住的小石头磨成的。
这引起了一位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网上闲逛时找到了另一种科学解释,于是发来邮件商讨:

老师在网上找到了滴水穿石的又一种解释:科学家用每秒钟拍摄1 500张照片的高速摄影机拍摄了水滴落到石头上的全过程。 水滴落到石头上时,水滴首先被碰扁,然后向四周散落开来,就在水滴落地散开这一瞬间,在水滴和石头间形成了无数细小的气泡,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这些气泡的表面积都要尽可能收缩到最小。气泡收缩时压缩气泡内部的空气,使气泡内的空气有较大的压强,气泡半径越小,气泡内的气体压强就越大。当这些半径很小的气泡破裂时,内部的高压气体冲击石头,造成了石头的微小损伤,从而日积月累,终于穿石了 。

但是不知道“在水滴和石头间形成了无数细小的气泡,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这些气泡的表面积都要尽可能收缩到最小”这个现象是否具有科学性?
为了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与学习,俺及时发了下来信息(用飞信发信息,很方便,跟学生学得):

收到你的“滴水穿石”邮件,很好,学习就应该这样“日积月累”,人才能“日渐长进”。我认为“在水滴和石头间形成了无数细小的气泡,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这些气泡的表面积都要尽可能收缩到最小”很有科学道理,这可以从热力学上解释。等于老师讲《工学》时好好听,其中玻璃液中的“气泡”之物理化学性质与行为与此观点极为相近。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745-441485.html

上一篇:猜猜看:这是什么花?此人在干啥?
下一篇:中国天天都是“母亲节”

10 武夷山 李学宽 余世锋 苗元华 葛肖虹 吕洪波 王德华 王萌杰 汤富兵 孟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