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癌症康复的三大目标

已有 2889 次阅读 2015-2-27 15:18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style, 肿瘤学, 治疗方法, 癌症治疗, 医学综合

任何治疗手段,都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设置的措施,目标的设定才是终极的、重要的,决定手段与方法的。癌症的治疗也一样,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康复或治愈),就会选择怎样的手段。

癌症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不仅仅是指治疗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整合),也涉及治疗的目的及效果评估的综合性、多元性。对此,有必要先作一阐述。

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癌症是一类综合性疾病。既有躯体上的严重病变,又有心理上的沉重阴影及包袱,并在社会适应上也存在着众多障碍。因此,笔者在国家级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明确提出:癌症治疗的理想目标就是康复。而且,这一康复目标不只是单一的、纯躯体的、纯生物的,而应该是多元的,至少应涉及躯体(生物)、精神(心理)和社会生活三大方面的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康复)。

1、康复的第一目标:躯体康复     躯体康复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康复,也就是传统认识上的癌症“治愈”了,或者十分稳定,且这种治愈或稳定已持续了多年(通常,应至少5年以上)。就我们看来,称之为躯体康复,它应包括三个有关联的环节。

癌瘤消失   癌瘤消失,通过手术、化疗或中医综合治疗,危害患者的癌瘤已消失了,这消失包括形态学上的肿块或异常已不存在了;也包括细胞学检查方面未见癌变细胞,或癌肿相关癌标多次检测均已正常,各项相关的其他检查结果,也提示并无癌瘤存在的证据。这些相关的检查均须多次重复检测,而且须持续多年,方能称作癌瘤被有效控制。从中医学角度,痰、瘀、毒等的指征已消解了,患者并无与癌瘤相关的临床主诉。但从临床现实的角度而言,癌瘤完全消失的要求,常常太苛刻,难以做到。很多情况下基本消失,患者各方面情况十分稳定,且稳定已持续至少5年以上,也可视同为躯体康复,或更准确地说“准康复”。

癌变基础的纠正   躯体康复/准康复必定涉及到易导致癌变的病理基础之纠正。从中医学角度而言,就是诸如气虚、气郁、湿浊、血瘀等病理状态的有效调整,且已恢复协调平衡。从现代医学角度,则涉及免疫功能的恢复常态、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协调,以及易于生癌的微环境纠治等。癌变基础的纠正,常比癌瘤的控制来得更为复杂,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为综合的措施。

有关功能损伤的恢复   手术、放化疗过程及肿瘤本身的侵袭,均可导致部分躯体功能的丧失或残障,对此,亦应加以兼顾。这涉及到众多环节:首先,手术、放化疗等应该适度,不可盲目扩大或过度;其次,应强调早期治疗,尽可能减少躯体残障;再者,手术、化放疗后应循序渐进地在康复医师指导下,作躯体康复训练;必要的话,可借助手术等作出一定的修补、纠治。在这些过程中,中医康复治疗也常能起到辅翼之效。

需要指出的是,躯体康复涉及三个环节,只是理想的目标,除癌瘤消失或基本消失须达到外,其余两者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放宽些“标准”。比如说,一个胃癌患者,胃已大部切除,功能伤损是必然的,只要不存在明显的“倾倒综合征”,患者多年胃癌有效控制,也可视作为“躯体康复”,或曰“躯体准康复”。

2、康复的必要环节: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是指经过有效治疗后,癌症患者应达到第二个境界或目标,亦应该视作为癌症患者康复的必要环节。癌瘤是种心身相关性疾病,尽管人们对其具体机制尚有争议,但心理因素与癌症的治疗与康复密切相关,却是不容置疑的。可以这么说,心理未康复,癌症患者远不能称作为已经“康复”。他或她仍然陷于病态之中,临床上,可以对躯体康复持宽容尺度(因为有很多时候,客观上难以达到躯体治愈及康复水准),但却不能对心理康复持宽容尺度。换句话说,心理不康复者,即使躯体康复了,他仍然可以视为是陷入癌症境地的癌症现患者;而不是康复者,走出癌症阴影者!

心理康复至少涉及到三个方面。其中,消解恐癌情结是首要的。

消解恐癌情结    一旦获悉自己患了癌瘤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经历一声狂风暴雨式的心理波动,甚至是“心理休克”。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患者都会被“癌瘤”和“死亡”这些消极的心理应激所折磨;再加上治疗的痛苦,患友的相继离去,恐癌情结一直如影随形似的笼罩着患者,以致相当长的时间内,癌症患者对躯体任何细小的变化都会十分敏感。这种恐癌情结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及其效果,而且时刻笼罩在转移、复发的阴影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受干扰,时常会失眠、忧虑、纳食欠佳等。长此以往,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内环境等也难以稳定。这些,反过来加剧了转移复发的可能性。因此,随着治疗效果的取得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努力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患者消解恐癌情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须依赖除医学以外的各种方法与措施,亦即前所提及的“非医学手段”。包括示范疗法、教育启发手段以及认知疗法、癌症俱乐部、癌友康复营等的形式都十分重要。

行为纠治    广义的心理,还涉及心理的外显——行为。人们已经肯定了一点:许多癌症的发生,与不良行为有关。在癌症康复过程中,对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进行纠治,也十分重要。这涉及面很广,包括力戒抽烟、酗酒、嗜食肥甘、不食果蔬等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还包含起居无常、不喜煅炼、排便无规律与各种不良生活小节等等。这些,可以通过必要的教育启发,以及行为医学的相关措施来达到纠正的目的。

优化个性   尽管个性能否致癌,或癌症患者有否明确的个性倾向,还有争议。但个性差异与癌症的转移及复发有一定关系,却可以说是种共识。因此,优化患者的个性特点,十分重要。特别对那些情绪极其不稳、好波动者、典型C型行为者,或有明显自闭、内倾或自我折磨倾向者,尤其要注意。可通过鼓励其积极参与相关社团及社会活动,在不断与癌友的交往中,逐步加以改变或优化。作为首要的一环,需善意地告诉患者的个性之优劣,并帮助分析个性与癌症康复与复发的关系。

根据临床观察,多数患者的个性是可以优化的。问题只是在于医生和患者本人是否意识到个性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医生能否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帮助患者逐步纠正或优化这类个性。许多癌症患者,经历了痛苦的疾病及治疗之磨难,大难不死,个性和人性都得以升华,随着各方面的日趋康复,变得越来越豁达、开朗、大度,乐于助人,积极投身于社会交往之中。

心理康复中,恐癌情结的消解是最重要的,是其他心理康复的前提条件。

3、社会生存及适应能力的恢复:更高的境界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指能够以良好心态回归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与责任,能适应社会各种变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就是健康地回归社会,完全融入社会大家庭之中。

新的健康观认定:健康还涉及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癌症发病,多少有社会因素在起作用。生了病后,社会习俗又总认为“癌症患者是危险的异类”,许多人有意无意与癌症患者保持距离。而大多数患者,包括康复了的,也总是顾影自怜,总认为自己与他人不同,是另类,有自卑倾向。这些,不仅不符合健康的新定义——一个社会生活方面、社会适应方面不健全的人,不是个健康者;而且,也极不利于患者的真正康复。因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无法心态健康地回归社会,那他的精神世界是不可能真正康复的。一个一直被家人当作“大熊猫”呵护的癌症患者,心理郁闷,情绪低落,自我评估消极,这是必然的。而其后果就是免疫功能低下,神经、内分泌功能易失调,癌症易于转移复发。至少,生活质量不高。相反,在我们数千名患者中,基本康复后便积极投身于社会,回归社会,恢复或部分恢复工作,或参加癌症社团活动,或参加社会公益,或从事某兴趣爱好,他们的生活质量,情绪状态都明显好于龟缩于家庭中者,转移复发率也低得多。

回归社会,首先是个认识与意识问题。认识到这一问题,对患者完全康复的重要性。其次是教育指导问题。癌症患者回归社会,既必要,又须量力而行,适度为宜,不可太过。再次,是应提供平台与形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肿瘤患者的康复之目标,既是前后有衔接关系的,没有躯体的基本康复,也就无从谈及心理康复;没有心理康复,便罔论“回归社会”;但它们又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心理康复有助于躯体康复,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又可促进和巩固心理及躯体康复。只有从这一辨证角度作出理解,才能促使肿瘤患者真正步入全心身的理想康复。

当然,其中对于躯体康复的要求,不宜定得太高,有时候,身体带着癌瘤,病情稳定,虽有某些残缺,却快乐健康有尊严地生存着,也可视为康复者。大科学家霍金,他的残缺够严重的了,也许超过许多癌症患者,但他却是公认的大师,一位受人敬仰的伟大人物。笔者有一位江西患者,四年前找我看病,因为右手活动受限,没有工作,到省医院查出来是胶质瘤,且部位不好,有水肿,手术不可能,放疗后会导致痴呆、功能损伤加重。他是当地名人,是一种工艺砚的制作专家,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且儿子等严重依赖他提供生活来源,当然不敢放疗,只能求助保守的中医药治疗,当时希望能够拖个三五年,积攒一点钱。现在,四年过去了,脑部胶质瘤稍微大几毫米,但水肿消失,功能障碍恢复,仍旧天天能够做砚台,还频繁出镜,参加当地社会活动,最近一次来看我,更是高兴,一个作品得了大奖!虽他脑的瘤子还在,躯体康复只能说很一般(功能康复了),你能说他没有康复吗?至少,他对自己能够活到八十岁充满信心!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00-870516.html

上一篇:斯托克代尔悖论与肿瘤康复
下一篇:面对癌症,最根本是让人活下去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