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络,小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fanman 我是少数时,考验自己的勇气;我是多数时,考验自己的宽容。

博文

能干的中央领导和悲哀的科学家

已有 3444 次阅读 2010-8-25 17:00 |个人分类:记录社会|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今天读了闵老师的博文“灾难应对中的信息“尖兵” ”,详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082

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听说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在汶川搞了一个传感器网络,使中央领导能随时看到那里的堰塞湖的情况。这个例子说明可视化和物联网技术对灾难应对非常重要。1998年大水灾以后,中央领导希望他们能随时看到大水的涨落情况,而且希望测量精度能达到1米。这些遥感遥测技术今天都可以包括在物联网技术中。测量精度一直是测量技术里高精尖的问题。GPS定位精度100米或1米,差3个数量级,技术上完全不同。

觉得挺有趣:

1. “中央领导能随时看到那里的堰塞湖的情况”以及“中央领导希望他们能随时看到大水的涨落情况,而且希望测量精度能达到1米。”有这个必要吗? 科学家谈到某些问题的时候,是否没必要讲中央领导咋样咋样,一方面中央领导并不是总是对的,而且中央领导对于堰塞湖以及大水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未必比我们普通人高多少,这些情况怎么处理主要应该是专业人员介绍情况,领导科学决策就行了。另一方面我今天才明白为什么我接触的许多实际工程都有专门的“汇报”和“专线”设备和设施,全国各地各种项目中并不需要的大屏幕和动态演示以及直通各个领导的视频专线泛滥成灾,这种现象不值得鼓励和提倡,直接宣传中央领导的做法来引起更多的上行下效很不可取的。

科学家做事情是为了人类造福的,不是来拍领导马屁的。实际上只要愿意花钱,可视化根本不是什么技术问题,你现在要攻打台湾,冲锋舟上架台摄像机现场直播这都很容易做到。

2. 虽然在学校学得一些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可我记得好像是这样。在考虑GPS精度的时候,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况。对于静态(也就是某一固定点)的精度而言,由于这一点可以反复测量,因此精度远远小于1米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并不需要什么高精尖技术。实际上比较难提高测量精度是动态点的精度,比如车或者船、飞机等在每时每刻的位置,一般都是通过差分GPS来实现,也许现在已经有更好的技术了。差分GPS比普通GPS贵很多,所以民用的应该较少,并且考虑到车、船和飞机的体积和速度,差点影响也不是很大,20米的误差也是可接受的,没搞明白您说的GPS定位精度100米或1米,到底是个什么问题。现在的GPS精度最差的不都是几十米吗?有几百米精度的GPS吗?只有早期加干扰的时候精度才会这么低。

 想来觉得好笑:“因特网这东西带来了“信息安全”的大问题,许多人,尤其是党政领导机关很伤脑筋。”你可真体察情呀!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各种隐私信息被卖来卖去怎么就没人管管呢?这样的帖子一搜就是一大堆,比如http://js.jcrb.com/suzhou/szxwzx/200909/t20090904_259281.shtml

能否告知领导们担心的“信息安全”是啥呀?

 



https://m.sciencenet.cn/blog-64458-356225.html

上一篇:工业的悲剧与奇迹
下一篇:细节决定成败

2 曹聪 蒋迅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