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科研人生—我与吴瑞奖(第五届吴瑞奖得主—严欢)

已有 8268 次阅读 2014-6-10 14:5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CUSBEA, 吴瑞先生, 吴瑞奖学金, 严欢, 乙肝病毒特异受体

科研人生—我与吴瑞奖

严欢

    大家好,我是第五届吴瑞奖学金获得者严欢,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所(NIBS)李文辉实验室。博士期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HBV入侵的有关机制以及寻找乙肝病毒(HBV)的特异性受体。在2012年我们成功找到并验证了NTCP是HBV的受体并在elife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目前我在李文辉实验室进一步研究HBV受体介导病毒入侵的机制,并通过我们建立的体外感染模型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寻找能够有效抑制HBV以及丁肝病毒(HDV)感染的药物,希望能够继续为攻克慢性乙型肝炎再贡献一份力量。 

   从获得吴瑞奖学金到现在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借此机会我想对吴瑞基金会给我这份荣誉表达我衷心的感谢,并在此谈一谈申请吴瑞奖学金的准备过程和获奖之后的感想,希望能够给以后准备申请吴瑞奖学金优秀的生物博士生一些帮助,并和其他同在科研道路上艰苦跋涉的同学们分享一些心得。 

 

我对吴瑞奖学金的认识

   最早接触到吴瑞奖学金是在2010年,当年我们所田烨、徐墨二位同学获得了吴瑞奖学金。本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我当时还是一个生物学入门者,实验基础比较差,在课题上也没有很重大的进展,所以从未考虑过申请的事。到了2013年,吴瑞奖学金已经在生物博士的圈子中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尤其在我们NIBS,因为在吴瑞前四期的38位吴瑞奖学金得主中我们所占了7位,都是科研做得非常出色的同学。此时,吴瑞奖学金已经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生物博士的最高荣誉,我也到了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课题上也有了突破,于是加入了申请吴瑞奖学金的行列。依然记得2013年的8月20日,我接到吴瑞基金会吴艳老师的电话,得知我获得了这一年度的吴瑞奖学金时的激动心情。此外,2013年我们研究所获奖的还有来自邵峰实验实的李姗同学。

   相信大家已经对吴瑞奖学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此我还是简要地介绍一下CUSBEA和吴瑞奖学金。30年前时任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系主任的吴瑞教授联合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发起了中美学生交换的CUSBEA项目(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项目),这在当时是帮助中国生物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CUSBEA 八年共派出了422个留美中国学生。当初的这422人中,如今有相当一部分都已是国际一流的生物学家,包括现在许多顶尖的华人生物科学家,他们仍活跃在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顾孝诚老师是CUSBEA项目的中方负责人,她多次表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CUSBEA项目,或者项目推迟10年,在人才方面,我们会蒙受多么大的缺憾。”吴瑞先生发起的CUSBEA项目,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而这些人又在逐渐地影响着中国生物学的发展。 很遗憾吴瑞老师在08年离世,为了让吴瑞精神传承下去,吴瑞老师的学生孙晓红老师以及其他曾经得到CUSBEA项目帮助的生物科学家们成立了吴瑞纪念基金会。基金会设置了吴瑞奖,鼓励、支持与帮助亚洲最有希望的青年博士生。吴瑞基金会的成员以及各届的吴瑞奖学金获得者,构成了吴瑞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成员们彼此交流,并从多方面为刚刚启程的年轻科学家们提供帮助。

   

申请吴瑞奖学金的准备 

   了解了吴瑞奖学金之后,应该已经期待着成为吴瑞基金会大家庭的一员了吧。那么如何知道你是否已经具备申请吴瑞奖学金的能力了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吴瑞奖学金的评选标准。 

   吴瑞奖学金旨在鼓励博士研究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它的三条重要标准是:“innov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dication. ”注意,吴瑞基金会挑选的是未来生物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所以并不是说你有了最优秀的CNS文章你就有绝对的优势。优秀的文章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你的学术成就,但并不能证明你符合以上三条标准。根据最终结果来看,入选者并非都是文章发表得最好最多的,但都符合提到的三条标准。第一条标准innovation可以由文章的水平来体现,这也是证明你能力的基础,如果你的文章已经发表或接收,可以帮助你顺利通过初筛。Independent thinking,这是要成为学术带头人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点可以通过你对自己课题的贡献大小与理解程度来体现。因此,你发表文章不能仅仅是因为实验室的丰厚积累或导师的全程指挥。Dedication体现的是你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坚持下去的决心,是你日后能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的必要条件。如果你觉得你足够优秀,也符合以上的条件,那就果断地提交申请材料吧。 

   如果你已准备申请,就应该花时间精力认真对待需要准备的材料。第一,一份好的自我介绍,能够给评审者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一份工作报告,由于专业性太强,不是所有评审者都能完全了解你的领域,用简要的文字强调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重要意义,能够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此外,还需要你的导师帮忙找人写推荐信,这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 

   吴瑞基金会的老师会通过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的筛选,有关初筛的成功率我不太清楚,不过从最近两三年的情况来看,吴瑞奖学金面试的成功率约为10%~20%。如果你已收到复试通知,恭喜你,你已经得到吴瑞基金会的初步认可了。接下来就是面试的准备了。面试的时间大约是半个小时,一般面试流程如下:一是简要的自我介绍以及课题介绍;二是关于未来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以及职业规划;除此之外,则是你与对面的老师自由交流的时间,此时老师们会针对课题问你一些问题,也有可能问与课题不太相关的问题。面试不要求一定要用英文,所以不必为此感到紧张。关于面试,我建议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只要你是优秀的,就会得到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认可。但自然地展示不代表不做准备,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相反,如果你不是特别擅长与人交流,你则更需要把想表达的内容精心准备好。另外最好准备一两个你想问各位老师的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难得的与大师交流的机会。另一个要点就是诚实,如果你确实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太深入的看法,请给出诚实的回答,切忌不懂装懂。最后,我还建议在复试之前充分了解吴瑞基金会的历史和吴瑞精神,更充分的准备会增加你入选的机会。  

 

获奖后的感想——关于科研人生

   我经常思考,如果走上了科研这条道路,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相信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随着知识与阅历的增加,我的答案也在自己心中越来越清晰。在此,我想谈一谈我个人对科研人生的一些粗浅看法。 

   《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发,这本书通过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总结了一些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转变的主要原因。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刺猬理念”,这个理念以刺猬的生存策略为例,提倡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一条基本原则或理念,发挥统帅和指导作用。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理念,却让刺猬在生物进化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成为了胜者。 

   我把这本书中的理论套用到自己的科研人生上,时常提醒自己思考以下几点:

  1. 我能够在什么方面成为最优秀的以及在什么方面没有优势,我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时候,能做到最好的,很可能不是自已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所以对自己的优势要有足够的洞察力。经过多年的科研训练,每个人都有自己拿手的技能,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将来的科研工作中,才能更有机会获得成功。

  2.我是否对科研充满兴趣,对未解的答案充满好奇心?科研成果带来的价值存在滞后性,这也就决定了这一行业不像其它很多周期短、见效快的行业那样能很快得到回报。在这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在科研的道路上常常会感到枯燥和沮丧。如果抱有浓厚的兴趣,并满怀热情,我会发现我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未知的世界中探索与遨游,我可以很幸运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有可能发现全世界其他人都不知道的秘密,这已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在满足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的同时创造价值,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3.我的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它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改变?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我的课题最好能解决重大的问题,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并获得更大的回报。重大问题往往是硬骨头,很难解决,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迎难而上就可能成就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很多科研成果的长远价值是很难估量的,但自己需要清楚所做科研的意义所在,避免把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灌水式的课题上,那样对科学的发展没有多大意义,自己也会对科研慢慢失去热情。 

   用一个比喻来总结以上三点:科研能力是汽车的硬件,研究兴趣是能源,研究意义是道路方向。兼顾三者才能让我在正确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吴瑞奖学金的颁奖仪式和研讨会于2013年的10月20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短短的两天时间,已经成为我记忆中一段精彩的回忆。在这两天中,我结识了九位出类拔萃、志同道合的吴瑞奖学金得主,见识站在了华人生物领域最顶端的大师们的风采,感受到了吴瑞基金会的孙晓红老师和其他老师们为了吴瑞精神的传承和吴瑞基金会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作为东道主的马红院长和王传超等同学为了研讨会的顺利举办所付出的心血。 

   在来复旦之前,我阅读了一些往届同学获奖后的感想及许多老师们缅怀吴瑞教授的博客。在吴瑞的颁奖仪式和研讨会上看了纪念吴瑞老师与顾孝诚老师的视频之后,我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吴瑞老师的一生,或许没有积累巨额的财富,也没有成为媒体的焦点,以致于现在许多年轻一代的生物博士生都不了解他所发起的CUSBEA项目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但是他对生物事业的执着,科研上的巨大贡献,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鼎力支持,对许许多多赴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无私奉献,让很多人发自内心感激他,并在他离世之后自发地纪念他。吴瑞老师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个关心科学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民族知识分子,吴瑞老师的人生是精彩而有意义的一生。通过吴瑞基金会的努力,他的精神仍在延续,他的影响力仍在不断的扩大,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吴瑞大家庭的一员,将吴瑞精神的接力棒继续传下去…… 

   最后借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要蹉跎岁月,努力过才不后悔。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生能创造多少,付出多少,为这个世界带来多少更好的改变,而非是将多少财富从别处转移到自己这里。创造与付出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实的,持久的,没有人可以夺走。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拥有成功与快乐的科研人生!

 

左到右:季雄,董欣年院士,李姗,严欢

 

第五届吴瑞奖学金得主和参会的部分老师合照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5618-802171.html

上一篇:2014年度吴瑞奖学金初选入围名单
下一篇:2014 Ray Wu Symposium

4 王超 秦逸人 王传超 姜韶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