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刘江琳晴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w373737 制造服务工程研究

博文

中国籍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可能是潘建伟

已有 9782 次阅读 2009-10-16 11: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奖, 潘建伟, 中国籍

2009年诺贝尔奖全部揭晓过后,我猜想中国籍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可能是70后的潘建伟。

刚才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邵科馆举行了第五届“彭桓武理论物理论坛”第一次见到潘建伟,他作了光与冷原子的量子操纵及其应用报告。感觉自己也成了追星族,作为外行近些年一直关注潘建伟。

          ●1997-1998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1997)以及纠缠态交换(1998);

  ●1999-2000年,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1999)、四光子纠缠态(2001),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2000);

  ●2003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

  ●2003年,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

  ●2004年,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2006年,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2006年夏,中国潘建伟小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欧洲慕尼黑大学-维也纳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各自独立实现了诱骗态方案,同时实现了超过1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实验,其中,潘建伟小组在2009年进行的实验又将绝对安全通信距离延长到200公里。

  ●2007年,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刷新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纪录。

  ●2008年,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急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8月28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以《量子中继器实验实现》为题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

  ●2009年,由中国科大潘建伟、陈增兵、彭承志等人组成的团队针对量子通信实用化展开了攻关研究,研制成功量子电话样机,并在商业光纤网络的基础上,组建了可自由扩充的光量子电话网,节点间距达到20公里,实现了“一次一密”加密方式的实时网络通话和3方对讲机功能,真正实现了“电话一拨即通、语音实时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电话。该成果已于今年4月发表在国际光学领域著名期刊《光学快递》上,并立即被美国《科学》杂志以“量子电话呼叫”为题进行了报道。伟

  男,1970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
  1970年3月出生在东阳市马宅镇,
  1984年考入东阳中学(浙中名校,先后培养数名国内外院士,著名的有严济慈院士、李正武院士、王伏雄院士等)
  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2003年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
  2004年他又在欧洲连续获得3项研究大奖:欧盟的玛丽·居里奖,奖金115万欧元;洪堡基金会索非亚奖,奖金105万欧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奖,奖金113万欧元。
  2005年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2005年度菲涅尔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以19世纪最伟大的光学家菲涅尔命名,每两年颁发一次,主要授予在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2008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TWAS Young Affiliates(通讯院士)
  2009年7月,潘建伟极其团队回归,并在上海浦东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工程中心。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153-262759.html

上一篇:看铁齿铜牙纪晓岚4有感
下一篇:涂序新短命与钱学森长寿

4 孙军昌 刘晓东 李学宽 邢进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