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hao00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uzihao000

博文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已有 6496 次阅读 2012-6-10 22:59 |个人分类:学术看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信息, style, color, center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第一大命题也许已经不是如何获得信息,而是如何筛选信息。

    当我们长大了,发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人并不是非坏即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迷惑,还好,常识让我们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而常识背后站着的是理性和逻辑。那么理性和逻辑本身又怎样呢?它的力量固然很强大,但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德国数学家哥德尔已经证明:在一个足够丰富的公理系统中, 一定存在某个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命题。

    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其实就是你没有办法证实和证伪的,即便你拥有爱因斯坦的智商和福尔摩斯的敏锐,所以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最后就变成了一个信仰的问题,说起来有些宗教意味了。这并不奇怪,爱因斯坦曾经就提到对待科学的最高态度就是宗教态度。

    那么在生活中各种信息可信度又怎么样呢?官方和专家的说法,一般权当成背景音乐听听。某些成功人士的说辞,其实多半也不可信,所谓的成功可以复制云云,多数听起来很美、能让你眼泪打转的东西,只不过是他对不可靠的回忆的美化和拔高,而且这种东西并不一定是让他成功的原因。

    但有两类人的话,我多数时候都是怀着尊敬态度去聆听。那是老人和垂死之人的话。论语中有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两类人的话,背后很少会有利益的因素,也没有表演和作秀的必要了。透过生死,能更加看清名利权情。这些话,可能会告诉你,人生行旅匆匆,哪些行李是累赘,哪些又是必不可少的,他们的失败和遗憾也许更能让你有所借鉴。

    下面就是复旦大学年轻女讲师于娟老师绝笔书《此生未完成》中片段:

-------------------------------------------------------------------------------------------------------

    话说十年前,本科和研究生我有一年的非校园空档,这一年里我工作、考研和去日本。除却日本之旅,我都住在浦东一间亲戚的新房里。新房新装修,新家具。开始新房有点味道,我颇有环保意识地避开了两个月回了山东。等从山东回来,看房间味道散去,我也心安理得住了进去。

    二〇〇七年房子处理,光头(注:她老公)怜惜那些基本没有怎么用过的家具,当宝贝似的千里迢迢从浦东拉到了闵行研发中心用。哪里想到,二〇〇九年他开始研究除甲醛的纳米活性炭,有次偶尔做实验的时候,打开了甲醛测试仪,甲醛测试仪开始变得不正常,一般来讲高于0.08已然对身体有危险,而屏幕上的指数是0.87清查罪魁祸首的时候,把一样样扔出研发实验室检测,最后,把家具也扔出院子检测,结果是,那些家具的检测指数犹如晴天霹雳。光头立刻石化。

    事隔半年,我查出了乳腺癌。医生说:肿瘤的肿块不是容易形成的,癌症的发生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通常需要十年到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防御体系损害严重,机体修复能力降低,细胞内基因变异累积至一定程度,癌症才能发生。

    也就是说,我的乳腺癌很有可能是当时那批家具种下的种子,那些癌细胞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伺机等待我体内免疫力防线有所溃泄的时候奋起冲锋。

    光头无语,我亦无言。这是要命的疏忽,然而,谁能想得到呢?

    一日在病房,夜里聊天,我和光头不约而同讲到这些家具,我感慨防不胜防的同时开玩笑:“说不定你那个国家专利日后卖得很火,记者会专门报道你:甲醛家具残害爱妻毙命,交大教授毕生创发明复仇之类。”

    哪里想到光头歇斯底里哑着喉咙叫:“我宁可他妈的一辈子碌碌无为,也不想见到这种话从任何人嘴里说出来。”我突然意识到:我这句话对他的内心来说不是玩笑,而是天大的讽刺。一个终年埋头在实验室发明了除甲醛新材料的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爱人却经年累月浸泡在甲醛超标的环境里,最终得了绝症。

 ------------------------------------------------------------------------------------------------------

    废话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想说一句话:清华微电子所装修后,楼里气味一直弥散着,所以很有必要检测一下甲醛是否超标,超标的话应该采取除甲醛的措施。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3661-580838.html


8 吕洪波 马红孺 陈安 苏德辰 朱志敏 杨正瓴 张骥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