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2:博览之术 精选

已有 12352 次阅读 2013-2-19 14:3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李:前面强调了深度的重要性,其实,广度也极为重要。知识广博十分有助于原创性工作。说白了,原创性工作就是披露、发现研究对象与已知事物的联系、异同或某种相似。科研就是发现这种关系。如果知识贫乏,也就是你的已知世界很小,做出原创性成果的希望就很渺茫。对此,汉朝大学者刘向说得精辟:“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说苑·善说》)何况,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判断。大体上可以说,一个学者越伟大,他的领域就越宽广。如前所述,长期限于同一领域的文献会束缚思想。广博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扩大知识面,而且还有助于思维的清新,跳出思维定势。我认为,广博要以类取胜:众多门类的知识远比大量同类的知识重要。要大量阅读各类读物,广泛接触各类知识,了解大量领域之外的东西。国内有个通病,就是大多数教师和博士生都有画地为牢的恶习,这是作茧自缚。一个学术报告,好像不是本方向或分支的,就不想听了,这是普遍现象。这样怎能拓广?应该多参加这类活动,如果不是你的领域的,精力有限,听的时候可以放松一点,了解大概是怎么回事就行了,这有好处。有些学生做研究时,老是觉得缺点什么,但就是不知道缺的是什么。即使这样,还不积极拓广,那真是死路一条。所以,千万不可画地为牢

学:在加深的同时,需要增加广度,但在短期内又怎么拓广呢?书很多,确实很困惑:怎么看那么多的书呢?

李:只有一本一本地看,积少成多。拓广靠广闻博览。先强调一点:深刻理解也许不一定绝对需要长期积累,但是,广博非得靠长期积累。大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有句名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积累对于治学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圣贤多有教诲。《荀子·劝学》有名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跬步为今日之一步,古称半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十天的路程),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杜甫的名句更直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说:“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

学: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有没有什么更巧妙或便捷的窍门?

李:老生常谈并不因其耳熟能详而必非要言妙道。对于先辈的治学经验,不少青年人富有批判精神。循序渐进、集腋成裘,前人奉为治学圭臬,他们却不以为然,总想另辟多快好省的捷径。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其实,不存在能让人一蹴而就的治学秘籍。恰恰相反,欲速则不达,玩小聪明走捷径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切记:追求速成是治学的大忌,是死路一条,只能通往地狱。《百喻经·愚人食盐喻》说:有个人作客,嫌菜无味,主人加盐后变得味美,他想:味从盐出。随即大口吃盐,结果大倒胃口。任何“治学秘籍”都只是像盐这样的调味佐料,离开潜心努力、长期积累这些实质“食物”,决不能成为美味佳肴。何况,真正的诀窍难以言传,可言传者非诀窍也。    
    汉语说“天道酬勤”,英语也说“勤奋乃好运之母”。(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luck)不勤奋用功,在任何行当都不会成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是治学的大忌。明人吕坤的《呻吟语》说得好:“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学者万病,只一个‘静’字治得。”当代国学学者吴小如在他的《书廊信步·积累与思考》中说得好:“无源之水流不远,无根之木长不大,走捷径终归是要失败的。天下事无一不靠积累。做工作要靠实践经验,做生意要靠积累资金,当演员要靠积累艺术素养和表演技巧,搞创作要靠积累生活素材,而搞科研则靠积累文献资料打基础。……刚开始一桩工作时往往是苦干,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由苦干而逐步转化为巧干。治学问亦复如此。……不积累则无从思考,思考乃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产生的结果。”积微成著,积累多了,量变到质变,自然就更明智了,更高明了。惟其如此,智慧是年长者的专属,是上苍对勤学多思力行的犒劳,正像天赋总是与年轻相伴。  
    增加广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博览,这个大家都有数。它可用于领域之外的著述,以及领域之内的次要文献。博览靠泛读、略读,有些技巧。

教:我们都有很强的愿望拓宽自己的视野,想读很多书,但不知道怎么合理安排时间,老是感觉手头上有些事必须做完。您的事务肯定比我们多,这么多年您做行政和科研工作,您还学习很多新东西。拓广知识面和您工作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协调的?您看过的书很多,拥有的书也很多。

李:饭得一口一口地吃,路得一步一步地走,书得一本一本地读,都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起来的,急不得。天才出于勤奋,创新依靠积累,这是老生常谈。比如说我来这儿,在旅馆里没干别的,都在看书,已经看了好几本了。其实,谈研究策略时谈了一些,其精髓是:跟着兴趣走——先做感兴趣的事。比如说拓宽,这个领域不熟但有兴趣,我就去看。此外,博览最好有个大致规划。对重要而并非兴趣十足的东西,也要有所涉猎。零碎时间最适于泛读。泛读的书最好章节较短,争分夺秒,每次看一两节。

教:您看的这种书都是理论性的书吗?有些理论性强的书读起来很吃力。

李:不一定,我泛览各种各样的书,主要是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供泛读用的书。理论性强的书或补基础的书很难点滴地看,得集中时间看。泛览其他领域的读物,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把握全局,二是注意异同    
   第一,把握全局。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变相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据说诸葛亮读书也是“观其大略”,以便把握全局,抓住系统和要点。泛览时不宜太求甚解,那样容易过拟合。说到把握全局,强调的是多看介绍性的东西,多注意引言、概述、提要、结论等,快速浏览主体,不苛求掌握细节。这样不仅效率高,而且能抓住本质精髓,不被技术细节套住、陷入思维定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被遮住是因为站得高。要见森林,不该理睬里面具体的一棵棵树。中美学生有一个整体差别:美国学生对细节把握不如中国学生,但是总体把握往往更好。如果要人尽其才,那么中国学生应给美国学生打工:美国学生当老板、领导,中国学生当工程师,对付细节。    
    第二,注意异同就是搞清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与熟悉的领域对比,哪些相同、相似,哪些不同。比如,模型选择、系统辨识和统计学习,三者的区别何在?有何相似?起码要笼统地知道它们之间大的异同、本质的区别。这说的是泛览。

学:那您读书肯定很快吧?有什么快速阅读的窍门?

李:我的泛览速度并不快。一个窍门是,确定一个合理时限,限时限期读完。快速阅读的关键在于像读小说一样轻松地读:粗粗浏览,不做笔记,不查辞典或文献。读完后我可能摘录少量精彩之处。如果是我的书,我会圈出、标出重点和精彩之处,还可能做些简洁的眉批。这样,以后复习就容易了,浏览一下这些地方就差不多了。要特别注意每节首末段、每段首末句。每节的第一段、每段的第一句话往往提纲挈领。也要注意最后一段和最后一句话。如果这些纲领性的话没多大意思,也许就可以跳过整段。觉得不错,就仔细点。不懂之处,如果无碍大局,就不必深究。文采好的,要逐字逐句地读,以便受其润泽,提高文采。否则最好扫视,一目十行,只读有趣或有用之处。我的体会是,这样扫视加重点阅读,比逐字逐句读速度既快,效果又好,因为重点突出。不过,我的泛读方法对大家未必有多好。

教:但是,我认为泛读是成不了专家的。

李:是啊。只靠“泛”读怎能成为“专”家呢?其实,成为专家并不理想,“专”含有“单一”的意思。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成绩斐然,不少人称他为红学家。他不乐意接受:我就这么专、这么窄?我只研究红楼梦?其实,他还是诗人、散文家和学者,古典文学研究造诣尤深。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m.sciencenet.cn/blog-687793-663176.html

上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1:阅读策略2
下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3:增强记忆1

22 唐久英 于向前 李韵 章忠志 罗春元 龙涛 张文宇 唐凌峰 刘瑞亭 翟自洋 陆泽橼 吴锦宇 傅蕴德 张庚宇 lovelive huanhoon ahsys lmshspring Fanear liujunhit anran123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