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出台保护亚洲象技术规程的背后故事 精选

已有 4042 次阅读 2023-12-11 15: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1年夏,亚洲象北上到昆明,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202312月,云南又出台5项保护亚洲象的技术规程,核心是通过技术方法集成,提高保护野生亚洲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全面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推动地方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性保护。中国之声的新闻超连接找我访谈,128号长篇播报,这里用文字陈述如下。

1、中国亚洲象的现状

非洲象和亚洲象是当今地球上活着的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非洲草原象身高3米至3.5米,体重5000-7500千克,总数约65万头,在非洲大陆南北都有分布。亚洲象身高2.5米至3米,体重3000-3500千克总数约5.4万头,分布在南亚、东南亚13个国家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带,从尼泊尔到印度尼西亚,呈分散的零星的分布。数量而言,印度3万头,缅甸5000头,印度尼西亚3400头,尼泊尔约100头,中国300310头,越南70150头。

根据化石、考古和文献记载,野生亚洲象(下称野象)广布分布到北纬40度,就是中国秦岭、淮河地区。河南省的简称,在一定程度表达出亚洲象早期生活在当今的河南地界里。大约60007000年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改变生态环境,野象分布的北部边缘,开始向南缩减。野象分布北缘,公元1450年也就是600年前,退缩到云南中南部,公元1830年也就是200年前,退缩到云南普洱江城至德宏盈江一线以南,呈残留态势。如果再退缩,中国就没有野象了,亚洲象也就只有12个国家了。

1958年,中国科学家在西双版纳勐养的热带森林里发现野象。1975年以前,德宏的盈江,临沧的沧源,普洱的西蒙、思茅、江城,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都有野象,到了1990年以后,盈江、西蒙就没有了野象。也就是说,野象分布区域,还在缩小。

仅就西双版纳而言,1971年以前,野象在景洪的勐养澜沧江边至勐腊的尚勇一带来回移动,路径约250千米。尚勇与老挝接壤,野象在国境线两侧移动。1980年代后期,由于橡胶种植地扩大,野象移动路径被打断,野象群作短距离移动,成了几个孤立的象群。勐腊的野象还时不时出国,为国际象;景洪的野象成了真正的中国象。2007年以后,景洪的部分野象渡过澜沧江到勐海,至今没有返回。

从野象数量来说,1976年发现146头,1995年发现180头,近期的数字较大,约310头。当前的野象里,有很多小象幼象,说明中国野象种群呈增长趋势。

2、人象冲突日益激烈,保护亚洲象的目的是推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

面对野象数量有所增加和分布地明显缩小,从国家到地方、从科学家到行政管理者,都很重视,在3层次开展了很多工作。

一是给予法律保障。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物种,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是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划出具体的保护地域。1958年以来,中国在亚洲象分布区或潜在分布区建立了11 处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亚洲象自然保护地网络。三是服务有效保护亚洲象的科学研究。多个机构开展亚洲象保护研究工作,主要有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林业规划院。在云南大学,江望高教授1990年代初详细调查研究野象的数量和分布,吴兆录教授带领学生研究野象栖息地和人象关系的演变和现状,陈明勇教授团队的研究更全面。

保护中国野象,有3个特点。

第一,证明中国有野象。在历史上,拥有象牙、象骨制品,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长期没有国产野象的记录,西方社会曾经有过中国不产大象的观点。1958年发现了野生亚洲象,就要深究到底,查清数量和分布,加强保护。

第二,保护野象栖息地。1958年建立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早的保护区之一,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其定性是以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目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野象,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

第三,野象保护经历了从防范到跟踪管理的不同阶段。1971年在勐养热带丛林里发生有组织的捕获猎杀野象后,受伤害逃逸的野象变得会攻击人。与此同时,外地人口迁入、橡胶种植和道路修建,蚕食野象栖息地。野象与人接触频繁,践踏庄稼、摧毁房屋,攻击致人伤亡。到了1995年前后,主要是防象,安装太阳能电围栏、深挖壕沟、修建高大墙壁,阻止野象进入成熟的水稻田、村寨,村民敲锣打鼓,甚至抬起猎枪,驱赶附近的野象。随后的10多年,直到2010年前后,野象的破坏性、危险性日益增加,保护的重点是查验和缓解人象冲突。再后来,采取了跟踪野象的办法,提示当地村民、外来游客,避开野象,减少损失。

过去的60多年,中国野象在人类精心呵护下数量日益增长,野象带来的危害却触目惊心。例如,1991年以来,野象肇事造成损失超过4亿元,致90多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多名保护区科研人员丧身于象蹄之下。

保护这样不友好的野象,意义何在呢?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都生活在具体的生态系统里。有的物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称为优势物种;有的物种,能够引起公众高度重视和投入,进而推进生态系统保护,称为旗舰物种;有的物种,名声很大,它生活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保护就相应地保护了与之共存的其他很多物种,称为伞物种。

亚洲象是中国西南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伞物种。保护亚洲象不是单纯地区保护一个物种,而是全面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亚洲象的栖息地得到了良好保护,与亚洲象共存的很多物种也就得到良好的保护。通过做好亚洲象的保护,助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

3、云南出台亚洲象保护地方标准的背景是什么

迄今为止,已经发布了8个与保护亚洲象相关的技术规程。4个直接接触亚洲象个体;4个分别针对亚洲象有多少、吃什么、住哪里、去哪里。

20219月发布了3个,分别是《亚洲象野生种群监测技术规程》、《亚洲象野外救助技术规程》、《亚洲象人工辅助育幼技术规范》。202312月发布了5个,分别是《收容救护亚洲象康复饲养技术规范》、《收容救护亚洲象野化训练技术指南》、《亚洲象栖息地修复技术规程》、《亚洲象食源地建设技术规程》、《亚洲象动态信息预警技术规范》。

针对一个物种,发布这么多技术规程,其背景,至少有2点。

第一,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内容。云南是生物物种、生态系统类型最多样复杂的地方,更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全省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36种,占全国的55.6%,居全国之首。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方针,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都提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云南确定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高定位、高目标,要求加强地方标准的编制和修订,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标准体系内容。亚洲象是云南热带亚热带森林的旗舰物种、伞物种,制定亚洲象保护技术规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第二,野象保护的科学集成。中国的野象保护,经历了从防范到跟踪管理的不同阶段,向着科学管护方向发展。防范,是被动的,早期的电围栏、防象壕沟、防象墙壁。近期,还用粗大的钢管做成护栏,把部分村寨围起来,阻止亚洲象侵入,也是被动的。野象肇事,要查验肇事、核定损失,对野象进行跟踪管理,都要直接面对不太友好的野象。

研究和保护亚洲象,需要遵循科学的技术方法,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亚洲象保护相关技术规程,就成为科学、有效管护亚洲象的重要工作。

4、这些地方标准中,强调栖息地修复和食源地建设,栖息地和食源地是什么关系,如何修复建设

简单地说,栖息地是野象生活的地方,食源地是野象食物集中的地方,栖息地包括食源地。

亚洲象正常生存繁衍的栖息地,有些特殊要求。至少有稠密森林、稀疏林地、河流小溪。亚洲象实际上是胆小的,它们藏掖在稠密森林里休息、玩耍或觅食,太阳西下直到黎明,它们到青草嫩叶丰盛的疏林地或开阔地觅食,在小河溪流里戏水玩泥巴,以去除寄生虫和降温,还需要饮用不流动的池塘水,以补充盐分。这些池塘俗称硝塘。显然,野象适宜的栖息地是多种生态系统的复合景观系统。没有稠密森林,他们不安全,没有稀疏森林,他们没有做够食物,没有小溪河流,他们缺少盐分或会生病。

野象食物量大,每天需要约150千克可以食用的青草树叶,活动空间接近和超过10 平方千米。没有安全的稠密森林,没有补充盐分的硝塘,他们的活动空间更大。

人类进入野象栖息地,野象就会逃窜,活动空间更大。要不,就反击,出现野象肇事。野象栖息地受到挤压以后,人们特意为野象准备食物的一个人工参与的食物生产地块,被称为食物源地。

显然,栖息地修复是营造野象适宜的栖息地,食源地建设是构建食物充足的特殊地块。

大白硝塘.jpg

被野象伤害的村民(下图)说这水稻田是野象曾经饮水的“硝塘”,周围已种满橡胶(吴兆录 摄)

大白硝塘 3.jpg

5、技术规程中特别提到抚育疏伐和计划烧除,怎么理解

《亚洲象栖息地修复技术规程》规定了亚洲象栖息地修复的抚育疏伐、计划烧除、种植主食植物、人工硝塘建设、外来入侵植物清理、成效监测与评估等技术要求。

一般假想,栖息地就是法定的野象活动地块,例如,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怎么能够去修复呢?我在西双版做研究,1990年至2000年这10年中,见闻最多的是土地使用权属争执。保护区是1958年指定建设的,但是到了1986年才完成土地四至界限勘定,保护区地图范围里,有很多是村寨或村民耕种的土地,村民在合法的地块耕种,同时,也到保护区的土地上进行林副产品采集,例如采集野菜、蘑菇、柴薪。这样的干扰,使保护区土地上外来植物疯涨。同时,实施禁止采伐严格保护后,一些先锋树木增长快而重点保护树木生长受压抑。

如果单纯保护森林,就应该任其自然发展,但是,要保护野生动物,就要为野生动物维持一定的可食用青草嫩叶。

管护人员通过实践经验,认为参考经营性森林管理,可以适当疏伐一些多余的树木、用火清除过多的凋落物和外来植物残体,目的是促进草木生长,为野生动物提供可食用青草嫩叶。

这就是在保护区里实施抚育疏伐计划烧除的来源。这种做法,在保护区章程里,是明文禁止的行为。

越来越多的野象走出保护区,流窜到附近村寨甚至更远的农村。在保护区的哪个地块能够实施抚育疏伐计划烧除,是被迫无奈。如果真的要实施,就要严格控制。因而,规程里提出了技术规范。

当然,如果在保护区土地以外,为野象营建适宜栖息地,问题就简单一些。不过,也不能存留土地使用权属纠纷。

讨论2021年野象北移到昆明的现象,也提到栖息地问题,那样的栖息地范围更广,不适合使用这里所说的栖息地修复。 

6、亚洲象一般喜欢吃什么?食源地建设如何选择植物和种植地点

野象食源地建设,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保护亚洲象的重要创举。

野象学会采食成熟的水稻、苞谷、甘蔗以后,肇事频发。管护人员就在远离村寨的保护区土地上种植这些野象喜欢的植物,招引野象回到保护区。很快发现,野象吃完后又返回到村寨采食农民的庄稼。

后来,改用本土的非粮食作物,取得招引野象回到保护区的一定效果。依次为基础,提出了《亚洲象食源地建设技术规程》。

在这个规程里,将食源地定义为依靠人工辅助种植亚洲象喜食植物,为亚洲象提供丰富食物来源的区域。规定亚洲象食源地地点选择时,应符合环境属性和社会属性,环境属性包括地形、水源、隐蔽场地,社会属性包括距村寨距离、土地权属、面积大小。

长期研究积累,明确了野象采食的野生植物达400多种。规程规定,选用植物必须遵循本土性、惜食性、多年生、多物种搭配的4项原则,推荐了多种龙竹、类芦、芦苇、野芭蕉、构树、大果榕等30余种本地多年生植物。 

7、亚洲象预警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有什么作用

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是实时共联共享共用野象活动轨迹的监测预警系统。在野象活动区的高处架设瞭望塔、必经路段路口安装24小时自动拍摄和信息传输照相机,在村寨布局社区监测员和流动专职护象员;个人观察到和必要时用无人机观察到的野象数量、活动趋向等数据实时上传到监测平台中心;安装了手机APP的用户,就可直接获得野象活动的时空信息。根据信息,进行避让野象。社区监测员和流动护象员前往野象活动地点,指挥避让野象。

202342328号,我到普洱、江城、景洪野象活动频繁的农村做科研调查,感受很深。普洱区六顺镇的勐主寨是野象频繁活动的地方,交谈中得知,社区监测员到炉匠河村去了。我们驱车赶到炉匠河村,并夜宿那里。了解到最近几天有野象从西双版纳景洪的景讷北上,就在附近山沟里,有几头已经到了更北的南邦河村。村民表示十分害怕甚至讨厌野象的到来,生活像看战争电影一样,得知野象在附近活动,就只好乖乖地困守在家里,不敢外出干活。第二天,太阳高照以后,主人才让我们离开,反复吩咐要留心遇到野象。到了南邦河村,社区监测员指点我们观看正在山坡树林里的野象。27号到了西双版纳勐养镇的南木河村,村民说对面坡地的橡胶林里,有一头向群打架受伤的野象,生命垂危。专职护象员带着无人机,已经在此守护3天了。

2021年野象北移昆明返回后,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得到了完善和普及。其首要作用是实时发布野象活动时空信息,提示避让野象,有效地减少人象冲突。同时,收集积累的数据,也有利于野象的科学研究和管护。

炉匠河村民说野象 44.jpg

村民反问我:面对这样的警示标牌,你还敢出去做农活?(吴兆录 摄)

炉匠河村民说野象 5.jpg

用粗大的钢管做成护栏,把部分村寨围起来,阻止野象进入(吴兆录 摄)

村民展示手机APP里的野象信息(吴兆录 摄)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1431-1413390.html

上一篇:万圣节与中元节有本质区别
下一篇:红嘴鸥的重要价值和研究新课题

7 康建 孙颉 郑永军 张晓良 王成玉 周钰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