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fei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feichen

博文

寻找心理定律:十八、非逻辑思维

已有 2291 次阅读 2014-6-30 05:51 |个人分类:心理定律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思维, 心理, 意识, 人性, 定律

从前几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理主体在逻辑思维中,借助自求因果特性和想象功能对心理概念进行有规律的操作,进而形成新的心理概念。同一个心理主体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些心理操作的过程,所以此类思维方式具有时间稳定性。在不同的心理主体之间,这些心理操作过程均能被认可,因此具有思维方式的普适性。

然而逻辑思维只是全部思维形式的一部分,意识活动当中还有很多非逻辑思维的过程,比如直觉思维、艺术创作思维、灵感思维等等,同样是注意在心理概念之间进行转移,也必须依赖思维的基本元素:心理概念、自求因果特性和想象功能。但与逻辑性思维相比,它们不那么确定,有时这样,有时又那样,所谓“心随境迁”,这是其一。其二,而非逻辑思维过程在不同的心理主体之间一致性很差。比如,即使为同一个目的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思维,不同的创作人之间都非常难得一致。

下面通过对直觉思维的一些研究来说明上述观点。

从意识的层面上看,直觉思维是不经逻辑分析推理,直接从问题心理概念跳到答案心理概念的注意转移过程。它有两个特点:一、问题呈现后很快获得解答方案;二、解决问题的心理主体不能为自己的解题步骤提供明确解释。

有科学家详细地分析了达尔文的笔记本,发现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已经隐约可见。虽然达尔文称自己发现进化论的灵感来自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但其进化论的想法在阅读《人口论》之前就曾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他的笔记里。也许他没有意识到那些基于直觉的想法,也没有将这些想法以连贯的方式表达出来,但那些想法确实已经在他的头脑中萌发了。

从我们的理论角度来观察,在达尔文阅读《人口论》时,很可能同时激活了在他记忆中分散的那些心理概念,然后自求因果功能将它们连贯起来了,但他自己并不能注意到这一过程。

由于人们在长期记忆中已储存的有关信息的性质、数量、复杂性以及信息之间联接的强度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激活相关信息的难易程度与速度也不同,造成了个体间直觉差异的基础。既然直觉利用的是过去的知识与经验,那么对同一类问题的直觉就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

面对一个决策问题,是采用逻辑思维还是采用非逻辑思维,实际上是由当前主题所决定的。比如说一个象棋手在时间充裕的慢棋比赛中,其当前主题是尽量把下一步走子可能带来的变化都想清楚以决定最好的一步,因此他会选择慎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当他在每方只有5分钟的超快棋比赛中,其当前主题是在数秒之内走出尽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步子,因此他必须用反应快的直觉思维方式。

一般而言,直觉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反应速度快、不受认知资源限制的影响,而逻辑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因果清晰及合乎规则,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由于逻辑思维方式对信息的加工容量受限,尽管在对简单问题决策时具有优势,但在对复杂问题进行决策时,不受加工容量限制的直觉思维方式应该更优。这个观点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

研究人员做了这样的实验——让三个组的被试对象从四个公寓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显然这是一个对复杂问题的决策),对每个组作了如下限定:

第一组:在阅读这些公寓的信息之后,让他们有时间思考后再作决定,即理性分析思考;

第二组:刚阅读完这些公寓的信息之后,要求他们马上做出选择,就是直觉判断;

第三组:先阅读这些公寓的信息,之后马上去做与此决定无关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很快做出决定,即所谓的无意识思考。

结果第一组事后的满意度最差,第二组事后满意度好过第一组,这两组的情况与前述理论一致。但是第三组的结果比较有趣,他们在事后的满意度最高!

从我们的理论体系上看,“无意识思考”并不是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是直觉思维之前的学习方式。按照前面的研究结论直觉可能是利用过去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刺激模式的无意识再认,那么搜集、阅读和消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会对既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一定程度的补充或改进,于是其后再产生的直觉内容就可能得到改进

参考阅读:

[23]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第五章:思维定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月。

[24]        周治金、赵晓川、刘昌,《直觉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506期第745~751页,科学出版社。

[25]        ApDijksterhuis, Maarten W. Bos, Loran F. Nordgren, Rick B. van Baaren,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The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Science(17 February 2006)Vol. 311. no. 5763, pp. 1005 – 1007.

 



https://m.sciencenet.cn/blog-859583-807747.html

上一篇:寻找心理定律:十七、类比推理和专家推理
下一篇:寻找心理定律:十九、思维与记忆和语言的关系

2 应行仁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