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xin 欲混迹于大师之间,以滥竽充数...

博文

破坏力与创造力 精选

已有 6770 次阅读 2008-11-28 18:03 |个人分类:原创心情|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创造力, 教育, 破坏力

乔布拉在《不老的身心》中指出,所有生命中都充斥着三种力,创造力、维持力、破坏力,因为每一个生命形式都要经过诞生、维持与衰亡。生老病死确实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规律,谁也无法与之抗争。我们既然不能奢求永远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消失,也就不能奢求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创造而没有破坏。恰恰相反,破坏是创造的源泉,破坏之后的创造使人类大步向前发展。
之于科学研究,没有大胆的破坏思维就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都是有名的破坏大师。上次在研究生心理讲座上听到个笑谈,奥运前的一次大规模开幕式彩排,四个中科院的博士去参观,入场的时候每人给发了两根荧光棒,结果当看着别人都拿着发光的彩色荧光棒挥舞的时候,他们却都不知道怎么让它发光,于是聪明的博士就发挥他们渊博的知识思考,学物理的认为,发光肯定是给他加热,所以在那使劲的摩擦,很久无果,学化学的认为,荧光效应应该是两种物质混合所至,于是就拿着荧光棒使劲的晃动,最后也没有办法,后来他们看着旁边的一个小学生拿着荧光棒使劲折了几下,终于恍然大悟,自惭形秽。读了近二十年书的博学之士,竟然丧失了人类最原始的破坏力,丧失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的能力,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可见高等教育并不是要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也不是将个性禁锢在一个方向,不然何谓博士?
创造力与破坏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也许当你看到你的孩子把刚买的玩具五马分尸的时候,当你看到他柜子里的东西翻得到处都是的时候,当你看到他把遥控器电话机都大卸八块的时候,你会火冒三丈,但是,从今天开始,正视孩子好奇与破坏的天性吧!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自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这件事让陶行知先生终生难忘。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先生说:所谓教育,并不仅仅指读书、认知,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多样的兴趣,使孩子将来有可能更充分地实现自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上了一个台阶,我们的行为受到了来自周围环境的限制,如何能充分的实现自我呢?创造力和破坏力不仅是人与生俱来的,而且与人相伴终生,走到地老天荒,走到天涯海角。人们的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知识不同学历不同,他的创造力也不同。虽然我们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盲目的破坏,但是我们原始的破坏思维是可以存在在生活中任何时候的,打破常规,冲出禁锢,天马行空,就是科研的一个瓶颈,思想上做到了破坏,才能创造出不世之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97161-48800.html


下一篇:大师的陨落:纪念钱学森

4 刘玉平 刘晓东 yinglu yzgr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