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岩论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ugj     眼见为实, 眼见未见得实!

博文

512大地震动暇思

已有 6315 次阅读 2009-6-13 14:35 |个人分类:地学课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技, 地震, 预测, 512

转自:《人民网强国论坛》
杨联康:5. 12必须接受的惨痛教训

一、前言
今天,是五一二汶川地震一周年。五一二汶川地震,造成近十万同胞罹难,近万亿财产损失。值此地震一周年之际,谨向十万罹难同胞致哀,并请亲人节哀!
2009 年恰为我进入四川五十周年。五十年前,我还是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那年进入四川是跟随我的老师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专业教研室 主任王乃梁教授、中科院地理所地貌室沈玉昌主任与中山大学地理系叶汇教授受长江水利委员会邀请研究长江三峡形成的历史与三峡工程的关系。那时三峡分属川、 鄂两省,而且实习后我的高班同学,后在天津地震局工作的赵根模研究员带我取道重庆、成都、宝鸡回京,所以我和四川接触已有五十年。那时我们参加的研究应是 中国(含苏联专家、中国留法、留德教授)最高水平研究。由于毕业后,我有二十年在甘肃地质调查队工作,并有对全国及长江、嘉陵江等全程考察,所以五十年 来,到过四川次数甚多,工作时间很长。四川人民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去年五一二地震时,我恰在美国本土48州并南美野外考察。当时,美国同行、媒体多次问我看法,我至今还保留有他们给我的美国报刊有关报道。但我以为,无论学术观点为何,对研究安排有何意见,当时必须以救人为主,所以,我没有公开发表意见。
但 是,网上却保留我大量有关文章,google便有100700条,其中很显眼的就是“杨联康研究员早已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三峡诱发地震机理……《六问陆佑楣 院士:三峡诱发地震》”而从大河发育历史研究着手,了解地壳新构造运动,并研究其与水库诱发地震---地震关系正是我独特的也是与实践最吻合,即科学界最 成功的思路……。
我回国是在2008年6月25日,由于在国外考察需要一天当做两天甚至三天用,加之回来又要整理一年未住的房子,所以2008年 7月9日才有我第一个贴文:紫坪铺库区台网监测到的微震(-0.9--3.6级)高达735次, ( 杨联康 2008-07-09 16:44:20 ) 56字 ( 0/43/0 ),这个复制的数字说明我一贯关注的所在。8月有奥运会,会后我才第一次在北大讲课,由于是讲环境,我提出要注意通常意义外的地质环境,并且讲到“8级地 震不可能没有前兆”……而直到现在,有关情况才逐渐浮出水面,并能使我写出下面文章。
但在看我文章前,我很愿意告诉我的同胞一个结论:预防地震,最主要的要靠自己---靠自己的科学知识与科学判断。倘如此,倘像那两个震区没有伤亡的学校一样,我们也许不会有十万同胞罹难,近万亿财产损失。
在一个相关的地学家看来,5.12十万同胞罹难,近万亿财产损失有着惨痛教训,今天已应冷静反思。

二、中央电视台《崛起》中汶川地震机理动画问题在哪里?----有地“无”震
大 约是2009年5月6日晚,央视播出了由国内一流的纪录片团队打造的纪念五一二的片子《崛起》。其第一集《天地震撼》反复播出了介绍这次汶川地震机理的动 画(?)。其画面主要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流动,由于遇到四川盆地基底刚性地块阻挡,于盆地西北龙门山断裂带酿成地震。这 组动画后连接的是五一二后实地拍摄到的,也是为国内外熟悉的大量山崩地裂、房倒屋塌……镜头。
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动画做的是不错的。去年甘肃电视台来我这里拍电视后,央视一位小姑娘来电话,说要去拍西南三江,后来我偶然看到有关西南三江的片子,发现上面也有类似动画,但再早,在央视这类有影响的媒体上是否还出现过这种动画我就不知道了。
当 然,制作动画的未必是科学家,而极可能是按照科学家的思路制作出来的。因为五一二后,2008年5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集的原地质部系统的专家们便 综合多方面意见指出: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 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他们并通俗地将汶川地震成因称为“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此后近一年时 间,虽研究手段更为全面,工作更为深入,但宏观结论并无重大改变。
上述观点,事实上也正是作者本人至少1/4多世纪以来已明确提出并不断论证的观 点。因为早自1982年,当至今每年上亿中小学学生还在学习以内蒙河口镇、河南桃花峪划分黄河上、中、下游,以湖北宜昌、江西湖口划分长江上、中、下游 时,我便提出与三大地貌阶梯并相应地壳结构相应,以青铜峡、孟津和宜宾、宜昌分别划分黄河、长江上、中、下游的意见。此意见不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 报》等大量国内汉文报刊有介绍,并且在英、法、西、葡、德、阿文版《中国建设》、藏、蒙、维、哈、朝少数民族民族文字报刊及我和日本学者出版的日文《黄河 物语》一书均有介绍。有网络后维基等百科也有引用,而且为各长江漂流队实地证实,受到黄委、长办主要领导等充分理解。至于其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上的意义 则早在1985年便以英、法两种文字向有关国际学术会议提供了摘要(见《长江、黄河上、中、下游划分及其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上的意义》)。其中工程地质 条件指的就是地壳稳定性。与我1985年1月在地质部政研室发表的《开创大河全程发育历史研究新领域》一文中指出的“长江、黄河水电事业中有两个长期受到 忽视的劣势”一致……
近一二十年,计算机技术普遍推广后,我也在尽可能用电脑作图以表达上述成果。所以,我欣赏上述央视表述方式。而且认为如果早 能把上述研究成果以生动方式介绍给中国同胞,例如在新闻联播这样黄金时段放在头条位置连续多次播出,也许可能比空口宣传防灾好的多,并会明显减少后来的损 失。
但从专业角度,人们如果近一步研究、追问,便不难发现央视动画存在两大致命问题。即
1)印度板块加速向亚洲板块俯冲至少已有6500万年,为什么偏在去年5.12造成汶川8级地震?
2)特别是,印度板块加速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汶川8级地震,必然会造成5.12近十万同胞罹难,近万亿财产损失吗?
因此,前述地学意见与央视生动动画表现地虽头头是道,却并未解决问题。故尚需另寻途径解决地震与损失的关系问题!
央视动画只是有地“无”震----无法确指地震发生以防震、减少损失!

三、《南方周末》长篇文章《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的问题在哪里?----有“震”无地
现在,让我们继续讨论《南方周末》长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或者说,让我们再关注一下-所谓有“震”无地的问题。
前 述,我们讨论了最近央视《崛起》中主体动画所表现的汶川地震机理的问题。指出该动画虽然生动反映出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流 动,由于遇到四川盆地基底刚性地块阻挡,于盆地西北龙门山断裂带酿成地震这一基本事实,而且如果早予重视,能以如此生动方式把上述科学道理介绍给中国同 胞,例如在新闻联播这样黄金时段放在头条位置连续多次播出,也许比空口宣传防震好的多,并会明显减少后来的损失(或说,也许死不了近10万同胞),但该动 画不能指出为什么偏在去年5月12日造成汶川8级地震,并与造成5,12近十万同胞罹难,近万亿财产损失有什么必然联系?即无法确指地震的发生,以防震、 减少损失,道理头头是道,不能直接解决问题。缺少临门一脚。故需进一步寻找途径解决地震与造成损失的关系问题!
2008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一审《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之际,《南方周末》用了近三版篇幅发表了《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这篇文章对本来可以作为地震预报临门一脚,从而可能减少地震损失的宏观异常研究不大以为然,几形成误导,因此必须讨论。
该 文在介绍过从邢台地震总结出来的观察岩石形变、地电、地磁、水位、水氡等“群测群防”预报地震方法推广过程后,以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科学泰斗竺 可桢1973年在病榻上的一段话“仅凭这些,真能予报地震?如果可以,还要科学干什么?这些事传到国外,是要被人传为笑话的”做结尾。
谁说话都有 不妥的时候。如果只是这位科学泰斗一说,当然问题不大。但不幸,竺老先生这席话恰成为5.12前这些年来国家地震局、甚至整个中国科技界奉行的金科玉律 ----搞地震预报的由于不能提供所谓“理论结果和基础规律”,申请基金、发表论文都困难重重,更何况调查那些虽然可能对挽救千万人生命、千万亿资产具有 真实意义,但却更难提供所谓“理论结果和基础规律”的震前水位异常、生物异常一类在国内为当代主流科技界不屑,“传到国外,要被人传为笑话”的事情了!
正因为如此,直至不久前,汶川8级地震还被称为“突如其来”,“毫无前兆”,这当然与事实严重不符(也不可能相符),而是更大科学笑话!因此,是重近十万同胞生命、近万亿资产,还是重科学泰斗一句话、重当代中国科技界重理论轻实践的误人的恶俗,不能不认真分辨清楚!
需 要说明的是,震前宏观异常确有进行自然科学意义,而非上述社会意义上的分辨问题,例如,网上文章《地震学和蟾蜍到底谁更可靠?》介绍“从2005年至今, 在重庆、成都、长春、唐山、江苏等地记录在案的‘蟾蜍游街’事件多达十余起,并没有哪一次指向一场实质的大地震,倒是气候原因应该优先考虑”。但本文作者 认为分辨“蟾蜍游街”到底是地震前兆,还是气候或其它原因所致恰属包括气象学家与地震学家在内的中国科学家的职责。而且分辨这种有“震”无地(地质背景) 的前兆也不应该很难,不能因为问题复杂便忽视可能的前兆,不能把地震学和蟾蜍对立起来,所以,《地震学和蟾蜍到底谁更可靠?》的问法本身就不太科学。
还需说明的是重视前兆研究,不仅应该成为科技界共同职责,而且要有法律保障。例如,今年五四前后,宜昌既报道“蟾蜍游街”,又报道郧西?山垮,三峡水库降低水位…….因此三峡台网观测结果为何,需要公布,以供研究。
此 外,随互联网技术发展,网上消息有时真假难辨,故资料引用,特别是资料发布确需谨慎。如昨日有“养人不如养狗”文写道“成都军区某工程兵维护大队都江堰某 分散执勤点的班长张文从喂养的狼狗突然变得狂燥不安起来,墙缝下的蚂蚁也不断地往外爬的现象中发现了地震前兆,预警及时,成功规避了人员伤亡;北川县八个 民警正在办公室开会,一只北京狗冲进他们四楼会议室,朝着众人狂吠,还咬住一位民警的裤管向门外拖;一户农民家庭,家中养的狗死活要拉主人往外跑,夫妻二 人与狗纠缠许久,无法制服它。只好不知就里跑出来,逃过一劫……”。这样文章便值得认真落实,既不失去宝贵研究线索,也不要误解文章本意……
但无论如何,汶川地震有明显前兆当无疑义。这是因为至少有震后当即在江油、茂县、映秀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调查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吴冲龙教授与近日《科学时报》采访的中国地质科学院赵文津院士等严肃的纪录问世。他们对资料当然要负责任,而且要无愧自己的学术声誉。
吴 冲龙教授所得资料含:据当地居民们反映,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出现过很多特别的地震前兆,但当时他们并没有太在意。江油武都镇白衣乡在地震前一个月内,多次出 现井水突升突降的情况;当地幸存者介绍,地震前几个小时,他们在涪江游泳,当时感觉到江水忽冷忽热等很典型的地震前兆。
赵文津院士的资料含 2008年3月27日,在什邡市马井镇万春社区发现浅井水异常,出现青霉素味道,井水泡茶后茶水变黑。经德阳市地震局多次派人到现场核实和取样作水质分 析,认为很可能是地震异常。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许,地震前兆观测员雷兴和前往川39观测井查看时,发现井房边上养鱼池中池水翻滚,大量的鱼跳 出水面,凭借多年的测报经验,雷立即大喊:“地震了,快跑啊!”本来就感觉有些异常的绵竹市土门镇向阳村5组80多人跑出屋外,紧接着发生了汶川8.0级 地震,多数房屋倒塌,但无一人伤亡。
赵院士并称(国家?)地震局在震后进行的现场调查也确定,在汶川地震发生前两天内有多达500多起宏观地震前兆现象。
此 外,各方无疑义的应是:去年5月3日,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大规模蟾蜍迁徙:当地林业专家却表示不用担忧;并认为是一件好事(2008年5月10日新浪 网)。5月9日四川省地震局在省政府网站发表《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成功平息地震误传事件》通报。阿坝州地区民众感觉到地震将临。
综合上述事实可以看出:
1、汶川8级地震确有明显宏观前兆,而且确有利用前兆报告避免近百人伤亡成功事例
2、并如前述及以下将述,汶川有典型地质背景
3、因此,据1,2两点,至少应调集力量加强研究、抓紧采取措施。
4、特别是,在得知“江油武都镇白衣乡在地震前一个月内,多次出现井水突升突降的情况;当地幸存者介绍,地震前几个小时,他们在涪江游泳,当时感觉到江水忽冷忽热等很典型的地震前兆”这类信息后,便应及时发出预警。
倘如此,近10万生灵或至少相当部分可能获救。
据 介绍:按照(国家?)地震局的总结,“1966年至2007年,比较好地预报了24次6级以上地震,在多数地震短临预报中,宏观异常都是重要依据之一。对 于那些没有预报的6级以上地震,震后总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临震前出现了比较多的宏观异常”这个总结应该符合实际,由此可见,汶川震前所获前兆信息并非偶 然!
作者多次上下青藏高原,并和世界六大洲做过实地比较。认为高原地壳,特别是边界带,运动十分强烈,全球大陆除安第斯山几无可比。所以当我们的 媒体还众口如一介绍去年512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发生8级地震时,我在北大讲课时便说:“在青藏高原边缘发生8级地震毫无前兆不可思议”!后来又对竺 可桢所说提出异议,尽管我十分尊崇竺可桢老前辈。
此次,汶川地震一周年,国家地震局对群报态度似略有转变,但很不够,待后详议。谨提出一要客观公 布此次前兆资料,以便吸取教训;二要彻底转变观念,以同胞生命财产,而不是地震理论研究,不为国际见笑为第一,把群防重新放在重要位置,并将预报人员由研 究系列改为工程系列,不以理论、著作,而以避免人、物损失实绩论人。
震前宏观异常与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虽可区分出有“震”无地的无效信息,并减少损失,但深层次科学问题还很多,故应该继续讨论以下问题。从中找到有力佐证!
近十万同胞生命,这是多么沉重的话题。如果通过包括科学界在内的各界探寻,在下一次类似事件发生时,哪怕是减少1/10,1/100……伤亡,那么也是相当可观的成绩,因此,我们怎样关心这次讨论也不为过!

四、《人民日报》1992年张光斗两院院士有关三峡诱发地震文章问题在哪里?--无视地、震

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清楚,地震包含应力、震动、地形变等诸多矛盾方面。
天 然地震研究往往不能直观看到力和运动、形变等各方面关系,所以预报十分困难。例如,中央电视台《崛起》中汶川地震机理动画在解释地震机理方面虽然有道理, 但却不能告人震的时间、地点……,在短临防灾上等于无用。而诱发地震恰恰相反,应力、震动、形变----关系比较清楚。所以除去可能导致灾害的一面,还有 可供研究的一面,在中国尤其明显。但由于迄今为止,受到主流科技界排斥,所以一直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给我国防震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例 如,1991.12.21,张光斗两院院士在《人民日报》《长江三峡工程宜早日兴建》一文“诱发地震”一节写到:“世界上建了几十万座水库,还没有因水库 诱发地震而垮坝的。”其后,又有一种说法,中国有八万多水库,因蓄水诱发地震的不过千分之……?。直至数天前,2009年5月11日《科学时报》中国地震 局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张培震谈科考最新进展:龙门山断裂的危险性何以被低估?一文“地震诱因与美国科学家推测有差异”一节还引用了陈颙院士的研究成果 ----全世界已建大中型水库约有1万多座,已诱发水库地震的有101座,它们占世界大坝会议已登记的1万多座大中型水库总数的1%左右。水库蓄水诱发的 地震多为中小地震,对水库不会产生大的破坏。全球约有18座水库诱发产生破坏性的水库地震,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为6.4级。水库地震的震中仅分布在水库及 其周围,一般位于水库及其附近5公里范围内,震源深度大多在5公里内,少有超过10公里。
据上述成果,张培震得到结论:“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似乎与水库诱发地震的浅源特点不符合”。
由此可见,自1991至2009近20年,中国有关主流科技界一直不以水库诱发地震为然。故必须认真对待。经本文作者50余年工作,特别是进行全球六大洲实地考察后,结论与他们很不相同。在我看来,他们至少有三大问题----
1、忽视库容、蓄水水头区别,笼统用几十万座、1万多座水库总数计算诱发地震比例
2、以“因水库诱发地震而垮坝”,代替诱发地震全部后果。但事实上,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诱发了一系列事故,此次紫坪铺水库改变水位是否触发汶川地震也有大量疑点,不容漠视!
3、特别是,他们完全忽略中国是一个地壳运动十分活跃的国家,全球1/3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中国有我多年介绍过的一系列新构造运动“全球第一-”-----即,他们忽视中国有与其它国家、地区很不相同的诱发地震地壳结构条件,只是笼统与世界对比。
所以,在后果上,他们----我国的有关主流科技界总是束手无策,一再失误,而本文作者所写则屡试屡中。把中国地震研究只交由他们研究明显不妥!
有关科学内容,如有条件,以后我还会详细论述。请先参看------
1、1992.3 杨联康:“三峡工程论证报告有重大失误
亟需进行针对性学术辩论”之一、地震地质问题论证有重大失误,危及下游堤防安全问题未予考虑
2、2004.7 杨联康:就三峡诱发地震问题答网友。值得注意的地壳“多米诺骨牌”结构。 ----我的“六问三峡诱发地震”发表之后
前者,是我对钱正英副主席的回复。
后者,去年,我考察美国本土48州并南美多国时,google有我100700多条信息,见多家网站转载。
前 述《科学时报》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张培震谈科考最新进展:龙门山断裂的危险性何以被低估?一文“地震诱因与美国科学家推测有差异”一节还写 道“为了监测(中国)南北地震带,科考队于2006年在四川西部共布设了300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汶川地震正好发生在台阵覆盖范围的东部,获得了十分宝 贵的震前和震后资料。在汶川震中区约75公里半径的范围内,有12个台站获得了主震直达波(P波)的初动到时数据,其中最近的一个地震台离震中仅24公 里,可以很精确地确定震源位置。研究人员根据台阵记录到的近场数据,重新确定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8.66±0.49公里,这一深度应该是相对可靠的结 果。
……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似乎与水库诱发地震的浅源特点不符合”。
众所周知,紫坪铺大坝距汶川地震震中更近,同样设有地震台站,且有部分水库诱发地震资料已被披露。如果公布2005年后水库蓄水后全部水位变化资料与诱发地震资料,然后再做结论不是更具说服力吗?
昨天,我在“牢记近十万同胞罹难,近万亿财产损失,对汶川地震一年来科研进展进行全民严格审查”一文指出我国主流地震界公布的一年来的研究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他们这种搞法对于今后中国地震灾害预防恐怕难有实效,而且自己似乎也清楚,其所为只是内部认同。
十万同胞生命本是极为沉重的话题,为在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方面做出切实有效的工作,当前,中国科技界首先需要的仍是本文作者近20年前提出的公开的针对性的学术辩论!

五、2009年5月11日《科学时报》赵文津院士“汶川地震为何失报?”一文的可喜共识及讨论
汶 川地震死难近10万同胞,损失近万亿,本应是中国科技界最大研究课题。而且研究中做何种科学及科学政策讨论均不应为过。当然,首先要保障科学见解发表的权 利。一年来,就国际、国内看,这点基本做到了。所以,主流科技界的意见外,也见到不同的和批评性的意见发表,如2009年5月11日《科学时报》发表的赵 文津院士“汶川地震为何失报?”一文。这与本文作者形成部分可喜共识。
“汶川地震为何失报?”一文包括如下意见----
1、为何不重视汶川地区的宏观异常?
2、反对单纯利用GPS观测结果预报地震
3、汶川地震到底祸起何端?
4、建议明确开展临震预报的基本科学思路
关于问题1,为何不重视汶川地区的宏观异常?赵文津院士提供了业内和公众提供的两类信息,其实紫坪铺水库诱发地震数据也反映出了一种被忽视的汶川地区的宏观异常。
关 于问题2,反对单纯利用GPS观测结果预报地震,赵文津院士引用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等早已指出的对形变观测的意见:“1995年1月 17日日本阪神地震前,虽然在日本有密集的GPS观测网,但并没有观测到显著的形变异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上的帕尔姆地 区,1959~1974年,虽然水准观测到最大达35厘米的地面隆起异常,但是至今并没有发生显著地震。”。即两个例子均表明单纯利用GPS观测结果预报 地震的依据并不充分。
对于利用GPS,本文作者愿意补充两个佐证----
一是我在美国考察时,由于希望顺便在密西西比---密苏里河游 泳,完成游遍全球五大长河并六大洲最长河流宿愿,所以,便请堪萨斯大学中国同学会帮助保护。那天恰有一位台湾研究生无课,于是便由他驱车载我前往。他的车 有GPS导航装置,开始也还顺利,他还给我讲解了一番。但后来却怎样也接近不了密苏里河,而此处我已徒步考察过,越过一条铁路即可到达,所以我们只好把车 停在一边,徒步穿过一个厂区,到了江边。并且发现厂区内本有简易木板铺就的路,可供车辆穿过铁路,只不过GPS导航装置无法显示罢了。有了这个教训,回 程,研究生也按我说的公交线很快到了学校。而按导航装置则绕的较远。
二是前几天我在“关于长江源头研究的意见----《长江全长7018公里应为 世界第一大河,源于木孜塔格山》读后”一文中所写:已故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江源考察队队长原更生早在1982年《大江探源》一书已经写清当曲、沱沱河、布 曲等长度,其中当曲长于沱沱河2公里。后来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江河与大坝》一书又增大为4公里。所以香港黄效文、大陆刘少创“当曲长于沱沱河”的 结论早为原更生队等所知。至于黄、刘、原所测当曲长于沱沱河分别为6,5公里,3公里多和2公里,略有不同,则可能是因为那里是冻土沼泽,水道多变或测量 小有失误所致,未必与所谓新科技(GPS、RS、GIS)有多大关系。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恐怕要查一查原更生使用的图和测量的具体水道线路,然后再确定 GPS是否具有优势。50多年前,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便已知道一定要密切关注科技前沿,而且在长江三峡实习时已经使用1/10万航空照片和据其转绘的地形 图。航空照片拍摄高度不过10公里,卫星遥感图像则摄于地面以上4000—6000公里,后者如何精确于前者需严格论证。至于测量哪条水道更是地理学、水 文学范围的问题,2000年在29届国际地理大会我已做过详细论述。
“汶川地震为何失报?”一文指出:“通过GPS重复测量发现,横跨龙门山断裂 带的现今变形非常小,速短率小于3毫米/年,看起来处于‘稳定状态’,汶川地震之后大家突然醒悟到,需要对该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进行重新评价,对汶川地震 的发震机理的一些基础理论需要进行重新梳理和审视”。“2003年国家新立项目‘国家地震减灾科学计划’,强调‘以构造变形与地震的关系为切入点’,即以 GPS观测成果为基础的应变应力分析(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探测课题除外),综合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但是,在地球介质极不均匀的情况下,应 力与应变关系很复杂,很难从GPS观测成果直接联系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赵文津强调说:“汶川地震预报失败说明利用GPS结果的局限性,再不能继续 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了。”----这是从另一领域说明如果不与宏观地质(其中很重要的是新构造运动)、综合受力情况(含水库蓄水触发)、宏观异常……联系 起来,很难正确预测地震,特别是减少损失。新构造运动、水库蓄水触发、宏观异常……对于预测地震,特别是减少损失至关重要,但几乎都不可能由GPS观测取 代!
关于问题3,汶川地震到底祸起何端?列出了赵文津院士概述的多方意见,但似无答案。
其中,把“1976年在地块东部的松潘发生7.3 级地震,1997年在西南边界发生玛尼7.9级大地震,2001年在北部边界发生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2008年又在东边界的龙门山构造带爆发了汶 川大地震”全划为松潘——甘孜地块不同地段地震在宏观上似不如将“1976年在地块东部的松潘发生7.3级地震, 2001年在北部边界发生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2008年又在东边界的龙门山构造带爆发了汶川大地震”与“1997年在西南边界发生藏北玛尼7.9 级大地震”划在不同带好。前三者既在构造-地貌发育上明显联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过渡带,又因人口原因,成为重点地震防灾减灾带,特别是它的东部、东北部。
赵 文津还评述了汶川地震后,一些专家以研究地震预报的名义,提出的“在震中区打几个2000~3000米的深钻,在钻孔中放一个地震仪以监测地震”等建议, 并指出;“这些建议各有各的思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缺乏地震预报研究的战略性指导思想和工作的统一方案,其结果必将是投入不少,收效甚微。”。现 在,经过近一年工作,有阶段性成果的是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据介绍,通过钻探取得重大发现
1、找到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隆升的最好纪录和见证
2、发现20余条产状不同、规模不等的古地震断裂带,为重塑地质历史中的地震活动及活动周期提供了科学证据。
3、初步表明氦、甲烷和氡的流体异常与余震密切相关
稍有地质常识的人都知道,钻探可以检验和深化地表地质观察结论。 从理论上可以布置尽可能多的钻孔以求真知。只是每个钻孔都需要不少钱。所以,关键在于钻布置的是否必要。
对于本文作者而言,此次汶川地震断裂带钻探结果恰如所料,如果稍微看一下多年来我发表的文字(包含网上文字)便不难看出---
1、多年来,我正是用地表调查(阶地、夷平面砾石层)结果论证青藏高原边缘的强烈抬升
2、多年来,我正是同样在用地表调查(阶地、夷平面砾石层)结果论证青藏高原边缘抬升重要形式之一便是频繁的间歇性上升(因此古地震为应有之义)
3、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又是我最早推断与南岸突发井喷、北岸相继井喷有关,在国外、国内学术会议发表后,又为2006年北岸同一地点再次井喷证实。(此次汶川地震,似乎一位香港学者也提出了地震与埋藏油气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看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阶段成果尽管不敢苟同其有什么实质性突破,但确实至为高兴。因为它证实和深化了我的认识。
不过到底是打4口井好,还是打1口井,再用1口井的百分之一用费把地面调查做好并最大范围把成果公诸于众更好?作为一个科学家,我当然坚持后者!而且认为公众有权鉴察,选择!
对于中国地震局发布的2009年地震科研重点支持的技术,同样存在汶川地震断裂带钻探这样问题。

六:人大科技副委员长---中科院长政协科技副主席—科技部长的“大科技”丝毫无益汶川地震
1, 大科学(如GPS、RS……)不能解决的问题。
GPS、 RS……无疑属高科技---大科学的显著成果,但它在防灾和减灾上却有明显局限,仅举二例 1)98年抗洪。长江会不会决口,关键在于发现和处理好沿江“管涌”,但GPS、RS…… 根本没有能力发现“管涌”,最后只好把有丰富经验的老水利工作者请出,带队排查,以防出事。后来,黄河凌汛,河套春天解冻,内蒙遇到同样问题,采取了相同 措施,同样获得成功! 2)汶川地震与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密切相关,所以确定抬升幅度十分重要。确定抬升幅度,依靠地层---地形推断很粗糙;依靠钻探不仅花费巨大,而且只能获得 “一孔之见”。而依靠河流发育历史研究成果则可极好解决这一问题。河流发育历史研究依靠的证据就在于从海拔几十米至海拔千余米分布的砾石或砾石层,但 GPS、 RS……根本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地质时期河流沉积的砾石或砾石层。
 2, 需要严格区分的大科学(如GPS、RS……)的实际价值
我 在上一节举过两个GPS、RS……不成功的例子:一是交通,二是全球大河长度测量。前者,问题出在交通系统信息不充分上,行人可以轻易发现供汽车横穿铁路 的厂内便道,但GPS几乎不可能反映。后者----用GPS、RS……测量全球大河长度是一个进步,但只是测量学的一个进步。真正测量哪条水道(确定源 头、水道、入海口)却需要地理学、水文学研究成果。近年用国家基金获得的全球大河长度测量成果所以与此前有很大不同,而且基本不大被接受,问题显然不出于 测量技术,而出于测量哪条水道,对于水道认识的“一念之差”在河流长度上确实可以“差之千里”。此次汶川地震预测,赵文津院士指出:“通过GPS重复测量 发现,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今变形非常小,速短率小于3毫米/年,看起来处于‘稳定状态’,汶川地震之后大家突然醒悟到,需要对该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进行 重新评价,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的一些基础理论需要进行重新梳理和审视”。“在地球介质极不均匀的情况下,应力与应变关系很复杂,很难从GPS观测成果直 接联系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汶川地震预报失败说明利用GPS结果的局限性,再不能继续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了”,他的意见同样表明,不能单纯依靠GPS 测量结果……
3, 忽视重大理论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可以看出近二三百万年来中国垂直方向地壳运动非常强烈,证据确凿,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但我国科技界却一直对此熟视 无睹,沿袭欧美、苏俄“大科学”思路,造成许多失误。如,直至十数日前2009年5月11日《科学时报》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张培震谈科考最 新进展:龙门山断裂的危险性何以被低估?一文“地震诱因与美国科学家推测有差异”一节还在引用陈颙院士这样的研究成果---- 全世界已建大中型水库约有1万多座,已诱发水库地震的有101座,它们占世界大坝会议已登记的1万多座大中型水库总数的1%左右。水库蓄水诱发的地震多为 中小地震,对水库不会产生大的破坏。全球约有18座水库诱发产生破坏性的水库地震,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为6.4级。水库地震的震中仅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 一般位于水库及其附近5公里范围内,震源深度大多在5公里内,少有超过10公里……。这与三峡工程蓄水后公布的诱发地震数据并造成的井喷、山崩、对下游堤 防威胁等后果明显不一,听任此说,难免不再被贻误?赵文津院士同时指出“汶川地震后,一些专家以研究地震预报的名义,提出‘在震中区打几个 2000~3000米的深钻,在钻孔中放一个地震仪以监测地震’等建议,这些建议各有各的思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缺乏地震预报研究的战略性指导思想 和工作的统一方案,其结果必将是投入不少,收效甚微”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不仅可能“投入不少,收效甚微”,而且由于与大量野外观察不符,存在指导理论错 误,不仅难以正确解释汶川地震问题,而且可能由于“一孔之见”“器大才疏”为今后留下重大隐患! 所以,必须解决,“到底是打4口井好,还是打1口井,再用1口井的百分之一用费把地面调查做好并最大范围把成果公诸于众更好?”问题。作为一个科学家,我 当然坚持后者!而且认为公众有权鉴察,选择!
4, 人大科技副委员长---中科院长政协科技副主席—科技部长的“大科技”丝毫无益汶川地震。
更深层次问题, 90年代国土资源部有个女处长在央视公开讲,要用高科技全面取代传统科技,我觉不妥,后来果然被98洪灾发生的问题证实。
2009 年年初,在全国政协一位科技副主席与科技部长分别做客论坛时,我从黄河断流、98防洪、三峡诱发地震、汶川地震等重大事故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与在全球感受到 的中外自然、人口、社会的异同,提出在当代中国只讲“高科技”,只宣传“八六三”……不妥。选择高科技或所谓传统科技的核心在于有益中国的发展。
以 高科技“全面取代”所谓 传统科技的思想不只不切实际,而且贻误甚深,黄河断流、98防洪、三峡诱发地震、汶川地震等出现的众多问题不过是几个例子…… 后来,似乎是在我发表“把对大基建(铁路、公路……)、大城市、大教育、大庆典、大工资的科学民主决策继续下去”一文之后,偶然从电视中听到人大科技副委 员长---中科院长,、政协科技副主席—科技部长在介绍“大科技”,讲到“大科技”对国家的必要。 “大科技”对中国这样国家当然十分重要。我当然支持中国发展大科技。例如,我便很支持南海防守要有航空母舰,认为它甚至比阅兵重要,希望中国能像当年日本 皇室带头捐献?那样建设海军,保卫海疆。但大科学恐怕同样具有如我前述局限性。从后果看,已有大科学此次丝毫无益汶川地震预测、预防。所以,必须严格论证 到底怎样对待大科技,以切实把科技放到为国家、为社会造福的基点上来! 此问题,对于地学尤为突出。仅从黄河断流、98防洪、三峡诱发地震、汶川地震等重大事故中得到的教训便已告诉人们,在地学领域,一定要把实践放在极其重要 的地位。防震,不是为了出版专著,不是为了体面地站到国外讲坛上,不是为了在国外学术界获得一个封号、一席位置,而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像近十万同胞罹难、近 万亿财产损失这种事件发生,所以,所有有价值的科学,而不止是人为贴上标签的高科技、大科学,都要发展!视大量重要野外成果于不顾的地学注定是片面的与贻 害公众的地学,把防震科学放在大量重要野外成果基础之上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大科学!, 因此必须立即改变防震科研布局思路为只打1口井,再用1口井的几十分之一用费把地面调查做彻底并最大范围把成果公诸于众……! 请提供条件公开争鸣!

七:美国相关研究、加、日、港、德有关研究讨论。顺评“不学好”的中国专家……
2009年5,12前后,有些电视台科教节目播出了介绍国外有关地壳运动研究的节目,值得观看。其中包括大概是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美国地质调查局介绍印度洋地震海啸机理的节目。
和 我在本文第一节介绍的央视《崛起》一片反映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向东挤压,导致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汶川地震的动画一样,美国科学家也是用电脑三维作 画披露了印度洋底地壳挤压,导致地震、海啸、重大伤亡的过程。其涉及地域之广袤、动画表述之清晰、生动以及地学推理之“无懈可击”几乎均可和《崛起》中这 组动画比美。也许,《崛起》中这组动画借鉴过国外科学家的表述手段。
但正如《崛起》中这组动画一样,美国科学家更多的仍是理论推导,缺乏地学实证 的支持。而由于大量证据可能保存在洋底,因此,美国科学家或情有可原,但中国地学家则基本不可原谅。这是因为至少250万年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抬升的幅 度、方式……都有极其确凿的证据----大量阶地砾石层等保存,只不过中国地学家忙于其它、忙于与国外接轨……视而不见罢了。而这些证据不仅对研究地壳运 动----地震十分重要,并且对公众了解地壳运动----地震也十分重要。国外没有这些证据,国外科学家可能不了解(现有当然越来越了解,并形成共识), 也就罢了,但中国地学家却不可原谅!
 自2009年1月17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四川大地震是人类活动触发?”一文之后,国外媒体、科技界众说 纷纭。其中,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嵇少丞教授“汶川大地震与紫坪铺水库有关吗?”一文在大陆传播较广。嵇文对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雷兴林、中国学者 范晓教授和美国 Christian Klose博士的意见提出异议。
由于对汶川大地震震源深度的观测依据网站、发布历史……等基本信息尚存大量疑问,因此,对“四川大地震是人类活动触发吗?”问题做出最后结论为时尚早。但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确有较多问题。仅各举出一二例
1, 理论上,所用阶地、沉积物分析方法与本文作者使用方法一致,但岷江仅有7万多年历史遗存并由此推及断裂带的平均年垂直滑移速率为0.84毫米明显与周边不 符。龙羊峡便可比较。而且和范晓等去怒江核实时,我便明显发现六库老砾石层要比已有资料高得多----中国,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切切不可 忽视---它是被触发的主体!
而且,形成阶地,便意味只有一次地震吗?我看不懂,也不同意。160万年来,兰州有六级黄河主要阶地,它意味兰州有六次大地震吗?
2, 特别是在实用上,对深入研究可能有害。如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诱发地震明显增多、增大。不久,库区南岸突然井喷,相继,北岸又发生重大井喷,死 400余人,井喷处距三峡水库最大诱发地震震中直线距离很近。而且,2003年北岸井喷做人为失职事故处理后,2006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生井喷,以致中 国科技界只好称“这里地质条件复杂”---汶川地震有无流体触发因素在内?香港科学家的研究、国土资源部的深钻不都有有关成果吗?所以需要深入研究。
中国所以要强调地震成因研究必须注意与实用的关系,就是因为人多,三峡如此,汶川也是如此,和国外许多无人山区大不相同。
相对而言,德国学者王维洛教授对全球诱发地震资料的总结比较严谨,值得重视。
由于上述讨论涉及许多学术细节,也许在学术会议上讨论更充分。最近中国环境学会国际会场便有一个议题:自然灾害和人为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届时,进行专题讨论或更适宜。
顺 及:向国外学习,不仅要注意中国的自然、中国的社会,而且要进行分析。但有些中国专家就是不学好,例如,最近北京的交通专家就提出北京的道路面积比例远低 于东京,但谁都知道日本面积不大,人口密度极大,其建筑、交通有许多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所以从总体上并不值得中国效法。相对而言,美国除纽约为800万 人、芝加哥、洛杉矶为200多万人,其余城市多在百万人口以下,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相对协调,宜于生活、居住,倒值得借鉴。尤其是北京,可以借鉴华盛 顿。
我认为对待汶川地震的国外研究意见同样应该首先注意是否符合中国的自然、中国的社会,而且对其本身要进行分析!


九: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依法向公众公布地震与工程诱发地震信息。
本节,是我《作为相关地学家,我以为5.12必须接受惨痛教训》一文最后一节。
关 于本节“附:兼论一个关键问题: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依法向公众公布地震与工程诱发地震信息”,我的腹稿便是: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如何接待我,送我 长、宽各1.5米的巨幅密苏里河与密西西比河交汇处卫星遥感图像;美国明尼苏打州立大学如何让我随意阅读密西西比河河源各种比例尺地图:美国蒙大拿州立大 学教授如何告我密苏里河上源阶地;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如何用车带我到野外调查大陆冰川遗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学教授如何赠我巨幅密西西比河下游地下数千 米油气物探图……并俄、澳、新、日……同行类似大量帮助,然后指出中国同样应该公布紫坪铺水库建坝、蓄水以后完整的水位变化与诱发地震信息,以便研究是否 因紫坪铺水库水位变动触发汶川地震------ 这一资料显然是认识问题的关键。除我之外,其它专家也在呼吁公布,有的专家似乎还是政协委员……
昨 天,我在写这节文章,再次熟悉资料时,看到 广东海洋大学廖永岩引用的雷兴林等所做“紫坪铺水库蓄、放水对库区及周围发震频度的影响图”,因此,问题变成2008年2-5月紫坪铺水库发震频度为何缺 失?而该图水位曲线则一直画到2008年 8、9月。不知是原始资料缺失,还是该文作者表述的缺失,而去年5,12前后紫坪铺水库发震频度对于研究是否因紫坪铺水库水位变动触发汶川地震显然至关重 要,尽管雷兴林曲线已说明不少问题。因此,望有关部门公布。
在本文作者看来---
1, 地震信息也像气象信息、水文信息……一样,属于公众应该知道的信息,所以应该公布。
我国气象信息公布历史最久,公众早已熟知,也获益匪浅。近十年左右时间,以黄委会、长办为代表,黄河、长江……水文资料同样也已公诸于众,同样使人获益匪浅、其它环境、地质灾害、天文……也有类似公布,同样值得肯定。地震台网所测资料没有必要例外。
2, 公布地震台网所测资料是否为各国惯例,应由国家地震局提供研究结果,做公开报告。我所接触地震台网资料为公开资料。
3, 在中国的实践上,公布地震台网所测资料益大于弊,三峡水库应为一例。
网 友十分熟悉2004年就三峡水库蓄水诱发地震开展的那场大争论,汶川地震时“杨联康”100700条目下便有大量网站报道了那场争论,可见影响之大。争论 的结果是公众对“蟾蜍过街”、山崩、下游堤防是否安全提高了警觉,国家也确定一定规模水库必须设立台网监测地震,这显然是好事。
4, “国家测震台网已有152个国家级地震台,全国31个省级地震台网已有1000多个地震台”,这些台网的观测结果如果做到资料共享会丰富很多学术见解,而如果公诸于众则可能引起警醒,避免很多伤亡与财产损失。正如避免台风、洪水……损失一样
这,应该是本文贴出后,不难落实的成果!

十、汶川地震一年来科研进展--全民审查
不同学术观点的科学家在2009年5.12同一天,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各自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

一)、2009年5月13日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召开汶川地震一周年科研研讨会,报告
1,中国地震局组织了汶川8.0级地震科学考察;
2,科技部启动关于汶川地震机理的973项目,开展了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
3, 国土资源部开展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海峡两岸科技合作项目,开展了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研究和汶川地震三维地震构造、现今运动状态及其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等。

二)、2009年5月11日《科学时报》
赵文津院士(中国地科院)谈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和失报问题

三)、2009年1月17日《科学》(美)--- 2月20日<中国日报>---5月8日《科学》(美)
1月17日----《科学》(美)载范晓(四川地质局地调队总工)等:“四川大地震是人类活动触发?”
2月13日----嵇少丞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再大的水库也不能直接导致一个8级特大地震的形成
2月20日----《中国日报》就<科学>上述文章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工专家陈厚群
4月8日-----王维洛(旅德水利学家):汶川地震是否与紫坪铺水库有关?
5月8日----《科学》(美)专访范晓
……

四)、2009年 4月30日,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李有才等:质疑紫坪铺水库……-紫平铺水库处于地质稳定地带吗?
五)2009年5月11日、12日、13日,人民网强国论坛
本文作者:杨联康(研究员、国土资源部)
1, 5月11日---5.12必须接受的惨痛教训----科研严重失职。科技方向明显有误。-中国必须重视大河演化反映的地壳强烈运动历史等领域研究 ( 杨联康 2009-05-11 21:58:47 ) 169字 ( 0/92/4 )
2, 5月12日---作为相关地学家,我以为5.12必须接受惨痛教训…(一)前言 ( 杨联康 2009-05-12 13:03:18 ) 1918字 ( 0/194/1 ) ( 0/234/0 )
3, 5月12日--- 中央电视台《崛起》中汶川地震机理动画问题在哪里? ( 杨联康 2009-05-12 17:14:31 ) 1680字 ( 0/110/0 ) ( 0/463/0 )
4, 5月13日---<南方周末>《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一文问题在哪里?
……
其它科技界有关科学成果,科学见解尚多。
但仅从上述成果便可看出,同是汶川地震,同一自然现象,不仅发表相关认识甚多,而且可以大不相同,因此需要识别。
当 然,识别也有标准,一曰学术,二曰实用。学术识别较复杂,作为全球大河发育史研究权威、新构造运动和诱发地震专家,我也可以提出若干意见。但本文,只准备 讨论实用,即上述研究能否有效避免近十万同胞罹难,近万亿财产损失的悲惨事件再次发生?因为我以为这对于中国人民才是最重要的。以下为我个人审评意见
1, 第一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召开汶川地震一周年科研研讨会成果投资以若干千万、上亿元计,虽可能深入了解一些问题,但实效可能极差。下次可能的近十万同胞罹 难,近万亿财产损失的悲惨事件发生时,他们恐怕还是如此次汶川地震一样,弹冠高论一番,毫无实效。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2, 赵文津院士的批评意见比较实际,须予重视!
3, 三、四所述紫坪铺水库问题不可忽视,不可随意与政治问题搅在一起。要提供全部资料,供不同学者使用。而且告诉公众,因为这是公共安全问题,公众必须知道。
4, 本作者50余年依全球大河发育史---新构造运动---诱发地震---地震途径研究问题,早为国内外熟知,2009年google1便有100700 网站条目,今后还会发表,也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讨论。作者意见有利整合1,2,3,4各类成果,从而可能有效避免下一次可能的近十万同胞罹难,近万 亿财产损失的悲惨事件发生或减小损失,因此,值得重视!
是否如此?由于事关全国同胞,故望全国同胞牢记近十万同胞罹难,近万亿财产损失,对汶川地震一年来各类科研进展进行全民严格审查!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应该表现在奋勇救灾上,更应该表现在以她的聪明才智有效防灾上。

十一、水库与地震
建 成水库之后,一般都会诱发地震(主要是指大型水库。库容超过100亿立方以上的大型水库,小水库不会诱发地震),而关键在于诱发地震的量级。诱发地震又取 决于什么呢?跟地壳的活动性很有关系。我刚才讲了,三峡的河底现在海拔是45米到 120米,三峡的古河底抬升到近泰山那么高了,海拔有1250米到1350米这么高,表明地壳的抬升幅度是很大的。相对来讲,一出三峡到了南津关、宜昌, 到江汉平原,同一个时期的古长江底沉陷到现在的长江底之下。从三峡山地到江汉平原,两者之间的同一条古长江江底地壳的升降差异幅度还是很大的。三峡如果没 有筑坝,三峡水流面对一种已经适应了的固定的地壳结构;如果筑坝以后,水流变化在一个393亿立方的库容(一期没有这么大库容)中,这样会产生一个力,这 个力如果对比较稳定的地壳,当然问题不大,但如果对于上述这么一个地壳,特别这个地壳如果是形成一个结构,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如果再给它一个力,最后 会发生什么呢?讲诱发地震原因的很多,是不是这个原理更应该注意一下,如果发生了诱发地震,那么后果就比较值得注意。
  当然,我对这个坝的本身 没有任何怀疑,我认为坝的地块选得是对的,但坝的下游就是南津关,再不远就是长江大堤,长江大堤没有三峡地块这么坚硬,是历史上逐渐堆积起来的,堤的底下 不是很牢固,如果诱发地震,影响大堤,会不会有问题?诱发地震是世界科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到底怎么样?我想明天至少有一个建议可以提,主管的部门可以加 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监测。真正蓄水的时候,希望公众也能够在比较大的范围注意一下,看是不是可能引起诱发地震?我这里讲的是“可能”,因为科学界没 有这样的结论。特别是像长江三峡地区地壳抬升幅度的影响,最后真正能够下结论的只有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家现在不能下这个结论,因此只可能提出一条供考虑 的结论。
  此外特别要借鉴附近支流的情况。我做一个比试,如果中间是长江,北部是支流汉水,南部是支流清江,汉水筑了一个坝,清江筑了一个坝,这长江南北支流筑坝的时候都有诱发地震,现在主流又筑坝,发生诱发地震几乎是没有任何人否认的,关键是诱发地震的量级是多大?


https://m.sciencenet.cn/blog-97739-237977.html

上一篇:谢家荣:杰出的经济地质学家勘查学家
下一篇:“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好么?

3 李小文 鲍博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