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爱若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uyy 一头牛耕耘的自留地:化学学科。

博文

医生是在“看病”还是在做“身体试验”?

已有 5640 次阅读 2008-12-21 11:58 |个人分类:杂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流感, 感冒, 医生, 看病, 求医

    岁数大了些,每年冬天去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今年又一次挣扎在去医院的路上,心里已经给自己开好了处方,•••没数(霉素)+•••赌命(毒宁),上次就是这样治好的。到“白大褂”面前先声明我吃口服药从不管用的,必须输液,医生很听话,麻利的为我代笔写好了处方,抓药,输液,但这次我失算了,三天后病情依旧,对药物的心里安慰依赖过去后病情反而显得更加严重,再去找医生,这次不敢自己做主了,让医生开方:•••煞星(杀星)+金刚•••还是先三天吧,很快三天过去,没有减轻,失望地又去找医生,答复,治病都需要一定过程,这种药见效慢,追加两天看看,违心接受,又是两天,外甥打灯笼-照旧,心一横换家医院换个医生,喘息着先声明某某药某某药都已经用过了,请您换换看吧,投保(头孢)•••+豺虎(柴胡)•••,还是先三天,第一天似乎减轻了一点点,但是又怀疑是心理作用,第二天,还是那样,心里突然多了一种感觉,我是人还是实验鼠,尤其当那冰凉的液体换血一般慢慢流遍全身时,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第三天,惜命大逃亡,不去挨针了,彻底绝望了,在家托着吧,幸好天转暖了些,病情慢慢感觉不到了,也许是意志作用吧。
    呜呼,我们到底是在“看病”还是“试药”?感冒只是一个小病,有必要把这些药都尝试一遍吗?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做?垂死的人,抱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很显然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哪为什么还要在我们身上进行药物的“轮流”和“轮回”呢?医生是在治病还是在“探病”?是在开药还是在“试药?”,一句话,平常所说的“对症下药”其实并不真的对症,不对症这不还是身体试验吗?你医生就是为了身体试验而工作的吗?如果“久病成良医”那岂不谁都可以凭点儿小经验开展这种试验了吗?严格地说不能“药到病除”和“立竿见影”就不能算治好病,只能算药物试验,也就不能收费,所以看病时前面无效的药物(过程)应该免费,直到一种有效的药物治好病为止。为此还和一位老大夫爆发了一场口水之争,
    “你怎么知道前面的药不管用呢?你怎么知道治好时不是药物的综合疗效呢?”
    “药打在我身上又不在你身上我怎么知道药不管用呢?你非要说管用你在自己身上打打看。”
    “吃六个烧饼饱了你能说前五个不顶饥?”
    “试六把钥匙开了门你能说前五把都有效?”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做身体实验的治病呢?怎么做才能药到病除呢?真正的“对症下药”在哪里?存在吗?恐怕没有人考虑过。有哪位医生是在确定患者感染何种病菌病毒种类之后再开具相应抗生素处方的?还不是什么药新什么药喜欢开什么,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抗生素滥用。但说实话,确实存在“对症下药”的,我有次发生了闹肚子的“突发事件”,高贵的头都要抬不起来了。医生望闻问后开了一“神方”,一瓶水滴下去就不再“一泄千沥”了。莫非对这种急病医生心里有数知道耽搁不得?所以,复诊最好别换医生,免得造成重复“试验”。
    为什么会成这种现状?相传神农氏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换个角度想,神农不也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吗?他的遭遇可以原谅毕竟他不是“药王”是外行,但现在医生可是货真价实主宰生杀的的内行,今天的你我不还在重复上古的故事吗?尤其因为西医发展的基础是动物实验,而现在的医院大都西医化了,病人也就被当成了动物,与此相配套的是开出的众多完全没必要的检查和卖药般的大处方。没有人来追求当“手到病除”的神医,没有人来研究属于中国特色的低成本处方,树立惠及百姓的人性化医疗医药体系,众多医生迷信于西医,丢掉了“望闻问切”的传统。
    习惯了,大家都这样,古来就这样,从市井百姓到中央大员,花钱买到的其实不是服务,不是医疗,不是科学,而是身体试验,如此真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喂,你敢保证自己不生病吗?下次,你愿做什么,人还是实验鼠?

 

我是一只穿着白大褂的狼http://blog.39.net/hailian/archive/2008/10/25/632891.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3773-52092.html

上一篇:“佛托”与“道托”
下一篇:看清成瘾,呵护生命

1 陈国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