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当我老了

已有 4205 次阅读 2017-8-9 19:13 |个人分类:人生漫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最终都上不归路。对于生物个体而言,无论活多久,都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就是路的尽头。黄泉路上无老少是真理!佛教说人死了就去极乐世界。基督教说人死了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但谁也不知死人究竟去了哪里。以前讲究土葬,有钱人家阴宅豪华,贫穷人家则可怜兮兮。可无论富贵贫贱,都是躺在冰冷的地下。美国有个电视剧,名《六英尺之下》(Under the Six Feet),讲的是美国人的殡葬故事。现在中国由于不提倡土葬而是火葬,也就为活人省出不少地方。这也是新事物,已经为城里人或广大农村,基本接受了。死不难,眼一闭,腿一伸,人的一生就了结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提出了人要“向死而生”。刚才说了,死是终点。这好理解。可对于人而言,总是想着活,而且希望好好活,健健康康活、活得越长越好。寿比南山不老松嘛。如果不能,也要好死不如赖活着。看着医院里浑身插着管子的病人,真是生不如死。只要家属或监护人不签字,医院就能让你赖活着。反正医疗费医院是一分钱也不少收。对于家属而言,也鲜有主动提出不抢救的。有开明的,抢救到什么程度就放手,让亲人脱离痛苦。有缺德的,拿亲人当摇钱树,小车不倒只管推。这二个极端都是国人的价值取向。反正不能自杀,那是个人的癫狂行为;不能安乐死,那是国家法律所不容。

成功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30年后,回过头却突然发现,我们怎么就进入未富先老的老年社会了呢?或许这是当年政策出台时没有仔细从人口学和社会学上好好进行过论证,没有从统计学方面仔细估算一下。反正就是觉得五六十年代的生孩子热潮把中国人口基数一下子搞了起来。再不控制就不行了。于是就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可是中国人也颇有“小强”的精神。就是被计划生育委员会罚个倾家荡产,也要生个儿子传宗接代。黄宏和宋丹丹在1990年元旦晚会上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体现出国人要生出儿子的“小强”精神;也让大家见识了流动人口生活之艰难。

那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在农村比较多。但在城里相对较少,毕竟城里人的回旋余地要比农村人小,而且吃苦耐劳的“小强”精神也远远赶不上农村人。另外,城里人大都靠工资吃饭,每个单位有专司计划生育的部门。它让你自己制定何时要孩子,让你填表,给你发准生证。生二个孩子是万万不行的。单位收拾你的手段可多了去了。独生子女的政策似乎并未将中国的人口总量降下来多少,可是却出现了不少“失独家庭”。孩子万一出点儿事儿,游泳淹死了,得暴病死了,让车撞死了。有许多家庭就因失独而解体,这是社会的大不幸!

孩子成家后,有可能面对四位老人,或许还有爷爷奶奶。现在人的寿命普遍较长,活80岁好像都有点儿说不出口。这就为小辈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社会在进步,年轻人的确不容易。自己要生活、要养孩子、要买房子、要买车子、要……。总之,就是要钱!但他们能挣多少钱呢?一对小夫妻一个月下来,平均能有8千元,那就相当相当不错了。我这还是拿北京地区做样板。到头来,有收入不错的老人还要倒贴给他们。不仅如此,还要给他们带孩子。一点自我都没有了。我真觉得一个人活到那个份儿上,也是挺失败的。我这是一家之言,有的人却未被这样认为,这是他们的福气,自己乐意。嗨,这就不能怪人家了!

可问题是,难道自己就不老了吗?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就一个孩子,你指望他(她)给你养老?我看还是算了吧!他们不啃老就算对得起你了。我们这一代还能对父母尽些传统的孝道。我可以把老人接到我这里来住,陪着他们过日子。不清楚到我们七老八十的时候,我的孩子是否也能向我们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根据我的考察,不那么乐观。拿我来说,就一个孩子,不在身边。我们根本指望不上,还谈什么养儿防老。前不久单位发下表格,让离退休干部填。其中就有一项“子女是否在京外”。那我只能填 “是”。我的孩子不在北京工作。

那我老了怎么办?现在才60多岁,还能扑腾几年。再过个七八十来年,你还能扑腾得动?够呛!我们也就还有七八十来年的扑腾头了,这还要看自己的身体状况。我的母亲还健在,我要陪她过活。不能出去旅游之类的。真到我解放了,我还能动吗?即便能动,了不起就是去到国内外走走。回来还是要过自己的日子。可还是要继续老下去啊?再老了怎么办?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有人说,你可以去养老院。这个说法我绝对赞成。我曾读过我院经济所朱玲教授写的一篇关于她如何将其父母送到养老院的文章,让我颇感欣慰。我们还专门到那家养老院考察了一番。看来这似乎是一条可行的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是把房子卖掉,住进养老社区。在社会上还引起过热议。我所的诸葛夫妇、梁老先生等人都住了养老院。

英文有句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翻译成中文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就在想,养老院不就是金窝和银窝吗?是不是就一定比自己的“狗窝”好?别人的体会我不知道,就像我无法体验别人的牙痛一样。我一定去住养老院吗?从我个人的情况看,似乎有点儿勉为其难。费用必须要考虑。例如,钱理群先生入住的养老社区,每月就要2万元。可我一个月的退休金也没有2万元。当然,钱先生是砸锅卖铁,卖掉自己的房子去住的。他是北大的名教授,北大给他的房子肯定也错不了啊。我有一个朋友,北大给他三室一厅,他将其出租,每月有8千元的租金。可我就没这个条件。我把房子卖了,万一钱花完了我还没死呢?那我就成了赵本山的小品中所说的最悲催的一类人,钱花完了,人还没死。这多闹心啊。

想来想去,我恐怕不一定去养老院。那还有其他办法吗?普通社区是否能养老,居家养老是否可能?这都在我的考虑之中。养老社区的条件固然不错,但人与人的差距还是有的。这又让我回想起老人们扎堆也有攀比的现象。我能跟人家比什么?比打麻将、比甩大鞭子、比放风筝?这些我肯定不行。我家住在四楼,现在爬楼梯还算可以。再老了就成问题了。看到北京有地方开始为六层板楼装外挂电梯的消息,我挺高兴。如果有了外挂电梯,我就能在家里养老了。可以雇一位家政服务员,或许再来个机器人保姆。这样我没有必要到社区医院躺着去。那么孩子也就可以安心自己的事业了。至于孩子将来如何,那我们可管不着。儿孙自有儿孙福,把孩子培养成人,有自食其力的本事,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至于我们,虽然到不了街死街埋,路死路埋的地步,死时也只能攥两把指甲。想多了也没大意思。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1070360.html

上一篇:《时间旅行简史》推荐语
下一篇:与老弟重游故乡

17 陈楷翰 刘炜 梁洪泽 周健 苏德辰 宁利中 罗汉江 武夷山 杨顺楷 李颖业 张晓良 徐晓 王三民 liyou1983 guhanxian biofans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