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我注册了公众号

已有 3081 次阅读 2018-8-29 12:59 |个人分类:人生漫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现在移动通信正方兴未艾,尤其是腾讯公司的公众号,还是挺有意思的。我发现科学网的博友也有注册公众号的。我来北京工作20多年,发表的东西也不少。可是却散落在各个刊物上。另外,我还有很多素材,稍微加工一下就能成为不错的东西。闲暇时间多了,自然也就希望做些闲事。我考虑了一下,打点一个公众号,就好比在办一份刊物。办刊物我自觉还是稍有经验。但要小心的是,如果刊物不盈利,砸再多钱也会血本无归。而公众号呢,属于自媒体。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也就可以办下去。另外,公众号的发表相对随意,不是到时就得发稿。同时我还可以约人写,或与人家商议转载他人的作品。这样我的公众号便可以运营下去了。

 

万变不离其宗,这次第24次世界哲学大会,我出任“信息和数字文化哲学”分会的中方主席。那么我的公众号的名称稍微变了一点下,叫“信息哲学和数字文化”,叫哲学太恐怖,叫文化很亲切。因此,恐怖与亲切并存也是不错的选择。宽严并济,这样受众面或许会广些。

 

回过头来看,我读博士时为导师的结项课题的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写的一章的名称,恰恰就叫“电子出版”。20多年前的电子出版刚刚起步。可现在电子出版已经遍地开花。仔细一想,我的公众号不就是新形势下的电子出版吗?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去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也就挺满意的。再往前看20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不也是搞出版工作的吗?当然那时不叫电子出版,而是铅字排版。由于办的的是数学类刊物,有时我还要跑到厂里的捡字车间帮助工人捡字。木板、铅字、横竖隔条,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把刊物“捡”出来。那可是个力气活。

 

后来我又在想,当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那时的情景是个什么样子呢?从传下来的古书上看,烧好的泥活字摆放在一个能转动的大圆盘上,人就坐在转盘中央来捡字排版。这个说法一直有人怀疑其可靠性。但中国人也的确有不信邪的。愣是根据文献,模拟着烧出可以印书的泥活字。据说活字印刷在当时没有大规模流行开来。倒是西夏文、朝鲜文有相应的发现(中国本土也有,但不占主流)。这又让我想到了雕版印刷。拿刀子刻木头,不是好玩儿的。现在看看当年武英殿的刻本,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的公众号目前刚刚注册下来,花了我好几百块钱。现在钱不是钱,与其把自己的东西投稿赚稿费,还不如自己出版给自己留着,并与他人分享。这回在世界哲学大会上,我们讨论的内容与西方人讨论的相当不一样。人家讨论的我觉得才接地气。都在讨论,发表在网上的东西,作者死了怎么办。算遗产嘛?可我们有的讨论则太拘泥于学术,依然在讨论别人咀嚼过的课题。没大有劲。所以我还是认为,作为个体,还是亲力亲为。万一我死了以后,我网上的东西能成为智力财产,那不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1131669.html

上一篇: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次数学危机?
下一篇:白俄罗斯朋友来我所作客

21 段黎萍 刘炜 张学文 朱晓刚 刘立 杨正瓴 陈刚 张晓良 史晓雷 蒋永华 武夷山 郑永军 张叔勇 郭奕棣 李学宽 刘铁 陆绮 孙学军 李毅伟 韩玉芬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