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与台湾学者议论佛郎机火铳课题

已有 4833 次阅读 2010-4-30 15:49 |个人分类:科研备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技史, 佛郎机, 火铳

按:终于和台湾学者周维强联系上了。果真是专家,对明代的火器史有很深的见解。很欣赏他的博士论文竟能做九年之久。而我们的博士则只能是三年,了不起拖上个一年半载。现在就业压力大,有的也就拖着不毕业。前不久,有一个报我的博士后的小伙子也是从2003年到2009年才博士毕业,中途有数年功夫给老板打工。真是什么现象都有啊!

刘:Thu, Mar 18, 2010 at 11:42 AM

很高兴在Windows Live找到您。我叫刘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研究员。二十年前吧, 我在翻译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时,也曾对佛朗机铳的问题进行过一些粗浅的研究。但后来由于各种因素,基本就把这个研究问题搁置一 边,但毕竟还是有这个情结,所以也就一直留意相关的研究进展。现在发现您现在是这方面的专家。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我尤其对您的论文:《明代佛郎机铳研究 》感兴趣。如有可能, 是否能赠送我一册?因为我在网上实在无法找到。登录国立清华大学的网页也只见到一个摘要。

周:Thu, Mar 18, 2010 at 8:30 PM

来函敬悉一切。

拙文草成于十多年前,且十分粗疏,承蒙谬赞,十分汗颜。

在清华攻读博士时,曾经把一个环节作了仔细的研究,在台北的东吴历史学报发了一篇《佛郎机铳与宸濠之叛》,有一点小发现。惟该刊的编 辑不甚专业。

之后就暂时放下,以明代战车研究作为课题,花了九年,写完了博士论文。其间没再去管佛郎机铳的相关研究。

因为有此遗憾,我在毕业后,即一年多前,重新写了一个计划,名称改为:佛郎机铳在中国,准备重新研究此一课题。并顺利得到澳门文化局的资助。

目前此一研究工作已经完成古籍方面的史料采撷,档案史料的方面,因工作就是管理宫中和军机档,故还有约一两个月的工作时程即可完成。

该计划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三十,在史料上至少有翻两倍的增加,因此容我保留旧作,等我一年半后完成研究,再奉上拙作,敬请批评指教。

刘: Thu, Mar 18, 2010 at 9:57 PM

很高兴收到您的回函,并衷心为您获得澳门文化局的资助,我相信您的“佛郎机在中国”计划一定会是非常精彩的。我也曾经到过澳门,在葡人的纪念像与之合影,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我当年之所以对佛郎机(breech loader)感兴趣,是因为我翻译李书时,在翻检资料过程中,发现有些漏洞。于是我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了一些研究。并 成就一文提交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的《自然科学史研究》。那时正是林文照先生任该刊的主编,而我的那篇文字正好与他的那篇“佛郎机火铳初传中国的年代考”而发的,他的那篇文章正好与宸濠之变有关,根据我对史料和地方志的研究,得出与林先生不同的结论。没想到该刊并没有发表我的文章,也没有给我任何答复。后来我来北京读博士,见到林文照 先生,他对说我的文章还是要发的。可是我却淡定地说,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因为,我那时已经在哲学所工作了,佛郎机的事情之于我只是个情结罢了,过去了。今天见到您能对此问题更深入的研究下去,我深表高兴。希 望您的工作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周:Thu, Mar 18, 2010 at 10:15 PM

谢谢回复,容我稍藏私,但也稍作分享。

关于佛郎机铳的问题,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却得大量的耙梳史料,得力于数据库,以及我花了一些时间在台北的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室和汉学研究中心翻阅纸烧本古籍,终于拼出了一些图像。

王守仁是佛郎机铳传播的推手之一,材料不少。其次,透过西方水下考古材料,我也得到了一些收获。

我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访问过一年(2003-2004),与刘钝,韩琦教授等人很熟。

我看过林文照的文章后,就知道有不少材料被忽视了。林文照和王兆春对于佛郎机铳的研究虽然是先驱者,但在文献基础上,都不怎么重视一 手史料,使得格局颇有局限,大题小作。

台湾的史学训练重视大量翻阅史籍,档案。业师黄一农教授也重视数据库的运用,因此在掌握史料上有一些优势。

我还是认为,史料拼图工作十分重要。

如不嫌弃,拟寄呈《佛郎机铳与宸濠之叛》一文,此文虽被编辑搞砸,但论证还算清晰,不嫌弃的话,我可以尽快发去。

刘:Thu, Mar 18, 2010 at 11:27 PM

希望尽快见到您的大作《佛郎机铳与宸濠之叛》。我之所以感兴趣是想看看您的结论与林先生的结论有什么不同,和我的有什么不同。我就是见到您曾在科学史所的访学工作后才知道您的功力的。林先生的文章,的确如您所言,不重视一手数据,而且我 认为就连一些基本的二手数据也未看全。我当年在武汉工作,并非从事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我的那篇文章也是我的习作,就权当是我的硕 士论文了吧。我没有读过硕士,因为大陆当时的政策允许有中级职称的人报考博士学位。我就报考了哲学所的博士,现在从事信息哲学的研究 工作,也还是可以吧。希望您将来再来大陆时,我们面晤,或许还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呢。本来今秋有个机会赴台,除了开会之外,我主要希望去您们那里寻觅您的 硕士论文,但是单位不同意出资助,所以也只有作罢。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318088.html

上一篇:楚泽与楚泽论题(2)
下一篇:楚泽与楚泽论题(3)

2 史晓雷 魏玉保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