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儿时的味道

已有 3409 次阅读 2013-6-27 22:44 |个人分类:我的记录|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老友, 老乡, 味道

老友病了。多年的交情,一定要去看望一下。和老友认识了30多年了,那是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的年代。我还没来北京工作,但经常要到北京出差,每到北京来都要去见他。商品房是没有的,仍然是单位分房,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大家的住房都很紧张。老友家就住在朝内大街的老科学出版社临街的平房。我第一次到他家时,他夫人脑门子上勒着白布条子。看样子病得挺重,由于老友和我是同乡,他夫人对我也非常器重。知道我爱吃饺子,就对我说:“小刘啊,等嫂子好了,给你包饺子吃。”可是,我却没有等到那一天,再出差到北京,已是物是人非,嫂子得的是白血病,没过多久,人就没了。

老友大我近30岁,又是同乡。每次见面差不多都要去吃顿饭。那年头,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也是物资匮乏。出去也没啥好吃的。吃个涮羊肉就算是奢侈的。出差有时在冬天,就出去吃个火锅。我不仅喜欢吃涮羊肉,而且喜欢爆肚。当年,老科学出版社向往东过一个街口就有一家很有名的爆肚馆儿。有一次,我和老友说,这回来我请你吃爆肚,就是东边那家。可是,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却对我说:“小刘呀,我和你说吧。我是什么都吃,就单单不吃爆肚。”我也没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毕竟每人都有自己的那一口。有人特别喜欢吃一种东西,而有人却就不喜欢那一口。在吃上绝对不能强求。

当今,是物资极大丰富的“奢靡”的年代。走在北京的街头,只要想,什么都能找到。尤其是吃食,更是让人眼花缭乱。选择多了,舌头也就更挑剔了。“食不厌精”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传统。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人看了都流哈喇子。多好吃啊!不过,我还记得外国人曾经做过研究,人的味觉是可以调节的。所以可以对食品做标准化处理,人的味觉也会随食品的标准化而变化!不难想象,红遍我国我国大江南北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就是根据这样的理念设计出来的。它能保证在全世界吃到的汉堡都是一个味道。那么,这个理论对中国是否成功呢?当然是了,看着那些老老少少对汉堡包的渴望,就不难理解了。

肯德基和麦当劳登不上大雅之堂。没见到哪家高档餐厅看得上它的。为什么?它们是快餐。真到宴请宾客时,就轮不到它们出场了。快餐的标准化和大餐的个性化,大致构成了各国食谱的二端。说实在的,老百姓并不是天天生活在食谱的二端,日常的食品还是很丰富的。就拿早餐来说,北京很有代表的就是油条和豆浆;武汉很有代表就是热干面和米粉;上海则有馄饨和小笼包,广州的就更加丰富了。居家过日子不能比照快餐和大餐。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丰富性,构成各国食谱的中端。食谱的构成就像一条高斯曲线,中间大,二端小。

即便如此,每个人的味觉还是有其独特的选择。尤其是对儿时吃过的东西的回忆。我记得我父亲曾跟我说,我爷爷到了老年,总是唠叨真是想念老家的破米粥啊!忆旧是每位老人都会有的。这次我去看住在医院的老友,买了几样水果。老友跟我就念叨起了水果,他和我说:“我小时候,最记得甜瓜和沙果的味道。现在也不知道咋回事儿,味道咋和我小时候吃的不一样了。”我也回答道:“是啊,还有酸梨儿的味道也变了。”这些同样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水果,却成为我们共同回忆家乡的味道,这是我们作为老友和老乡的见证。还能与谁能共同回忆儿时的味道呢?


病房中与老友合影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703334.html

上一篇:“破罐儿”?“好罐儿”?
下一篇:口才好也是女生的财富

9 曹聪 刘旭霞 陆俊茜 朱晓刚 吉宗祥 黄富强 杨正瓴 武夷山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