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通讯作者制度":可能引发学术不端

已有 9409 次阅读 2016-11-15 18: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通讯作者制度":可能引发学术不端

冯兆东

2016-11-15


一、科学网博文批评了目前的“通讯作者制度”

   几天前看到的一篇科学网的短博文(可惜,我今天没能找到它)的博主说:他认识的一位“科学牛人”的英文是稀烂的,也很少静心地去琢磨科学,他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当官和应酬上去了。但是,他很牛:项目很多,项目很大,“通讯作者”了很多SCI论文(他要求所有的与他的项目有关的人必须挂他为“通讯作者”)。其实呢,这位科学牛人的成功秘方一点儿也不神秘:当官和跑通关系,拿到资源,雇佣枪手,满足评估期望。满足了评估期望之后呢,他就能拿到更多的资源,雇佣到更多和枪法更准的枪手,就能再升官(包括院士)和跑通更高层次的关系啦。


二、日本人“获诺奖”的启示

   旅日华人学者王波在筑波大学读博士时,认识筑波大学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教授。他说,在得奖之前,白川教授在筑波大学可以算是默默无闻,退休后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保留。就在他退休半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筑波大学才给了他一个名誉教授职称。今年获奖的大隅良典教授71岁了,依然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周豪慎教授也说,日本很多基础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一定会想得到多大的成果和利益。很多人在经费比较有限的情况下,静下心来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研工作。

   虽然不少人给出了不少的理由来解释日本的学术成功,但是,我(冯兆东)觉得两点最为重要。第一点: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的脱亚入欧就开始向西方学习制度、技术、科学,经过了若干年的重视教育,慢慢成长为亚洲的重要国家。第二点:他们(日本)与西方国家一模一样,那就是他们(日本)和西方一样,学界与官场是绝对分开的。


三、“通讯作者制度”:可能引发学术不端

   我自己在科学网的博客里不断地批评我们的“官本位”科学文化。

   我批评过一位留学回国后只在学术岗位上待了不到十年但在官场上“行走”了几十年的官员竟然拿到了2014年的国家科学大奖。我估计他的学术成绩可能与他的很多的SCI通讯作者有瓜葛的。我还批评过一位重点大学的校长,“土生土长”的他在副校长和校长的岗位上“驰骋”了近二十年,但他的“科学成就”如此突出,以至于2014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很清楚:他的学术成绩与他的很多的SCI通讯作者是有关联的。我还批评过一位重点大学的副校长,是英文和中文都不太能抖得清整的那种,但由于他的“科学成就”如此突出,以至于2016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很清楚:他是如何与同事/部下/学生争夺SCI通讯作者的。

   我还见过好几位另外的“科学经纪人”,他们神通广大,资源丰富,“通讯作者”了不少SCI论文。可是他们自己呢(即:那些科学经纪人),不仅英文稀烂,而且连一门大学基础课(用中文讲授的课程)也不见得上得下来,更不见得对某一科学问题有任何独到见解。可是他们仍然很牛,至少装得很牛。


四、试着废弃“通讯作者制度”?

   科学研究与大型工程项目不一样,也与军队打仗不一样。科学研究是不能靠命令的,甚至连“强有力的领导”也不总是被需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批训练良好、智商较好、对科学有极大兴趣并且愿意“坐穿冷板凳地”去钻研科学的人去奉献。科学研究如同种田,它就是一份需要敬业的人们去敬业的职业。无需将学术“用官本位的方式”去“高级化或高尚华”。正如无需将太多的社会标准(包括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引入“农民界”一样,我们也根本无需将太多的社会标准引入“学术界”。总之,我们得充分认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殊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有能力也愿意为科学去奉献的学者”的积极性,彻底地和尽快地去除“中国特色”的科学官本位。

   要做到像西方和日本那样,“让科学家有精神自尊和经济自尊地、但又不受金钱和官位诱惑地去终生追求科学”,我们需要做很多很难的事情的。不过,废弃“通讯作者制度”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如前所述,目前盛行的“通讯作者制度”似乎是危害中国科学健康发展的“官本位”之载体!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00905-1014938.html

上一篇:一流厕所 vs. 一流大学
下一篇:SCI论文不能与博士论文相提并论

29 王兴民 姚伯元 张文军 姚小鸥 武夷山 王毅翔 李竞 梁洪泽 徐令予 徐耀 胡良军 吕洪波 李东风 陈新泉 徐锋 温海龙 黄仁勇 蔡宁 王府民 王飞 雷宏江 郁志勇 gaoshannankai kexuegzz wliming xlsd khzh biofans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