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走出西藏:冰河世纪动物们的前世今生

已有 16707 次阅读 2017-2-10 16:37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青藏高原, 冰期, 化石, 哺乳动物, 披毛犀

走出西藏:冰河世纪动物们的前世今生

(在格致论道2016年度大会的演讲)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下午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我们科研的进展。我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个名字很长,我记得周杰伦有首歌,歌名叫做《一口气全念对》,我估计他的吐词,很难念对我们单位这个很长的名字。可是我为什么会到这个研究所来呢?因为我热爱大自然,非常热爱大自然,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我们的书面语言里是这样讲的。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其实是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说“你整天在外面野去吧!”也就是要到外面去,可是为什么要到外面去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电视,当然更没有网络了,我估计电视这个词,在六七十年代我都没有听说过。可是书还是有的,我的父母都是中学的老师,特别是我父亲是教外语的,家里有一些国外的书,当时主要是苏联的书。我记得有一本书,是讲一个小孩子到北极去,跟着考察船,相当于跟着去探险吧。当然,书当时是看不懂的,可是书里面有很多插图,比如说有北极熊、有北极狐、有海豹,当时觉得很有意思,拿个透明纸蒙住了把它画下来。真正说我们要到外面去,北极那是遥不可及,但是到县城的北郊,应该是可以去的吧,所以说总是想到外面去。到了后来,当我上中学的时候会骑自行车了,可能有更大的追求,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诗和远方。诗总要读一点吧,至少课本里会有的。那么远方对当时一个县城里的中学生来说,我的家在四川宜宾,所谓的远方,也就是十几公里到二十几公里以外。但是也非常高兴了,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到山的背面,看看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可是似乎心有不甘,确实想到真正的远方去,这样的机会实际上也得到了。在1980年我参加高考以后,要填志愿的时候,看到了北京大学的招生简章,其中有一幅图,是北大古生物专业的同学在大连的海滨进行海洋生物实习。哇!海滨,还有生物,这不就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吗?想要做的事吗?所以说我就填了这个专业,非常幸运,我顺利被录取了。到了学校以后跟同学互相聊天,我才发现我是唯一的一个第一志愿学古生物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呢?在那个年代,大家说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学了古生物专业,其实怕不怕我不知道,但是真的能走遍天下。

1982年在大连海滨进行海洋生物实习

比如说我们在大学的每个夏天,都可以到野外去实习,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都去过了。而真正工作了,到了我现在这个研究所,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比如说这张照片上,我在美国的西部和国外的同行一起进行科学考察。可是,对向往大自然,或者大家通常说的,喜欢户外的人来说,还有一个地方更有吸引力。哪怕走遍世界各地,我们最想到西藏去,到高原去,到世界的屋脊去。去干什么呢?当然不用说,对大家来讲,这是一个感受伟大的大自然的地方,也有很特别的文化。可是对我来讲,我有我的专业工作。那么这一片冰天雪地,跟我的专业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在美国西部考察新生代沉积盆地

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冰河世纪》,好莱坞的大片,拍了一集又一集。《冰河世纪》的这些动物,它们就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不过,其实我第一次去西藏的时候,还没有那么清楚的目的。我们是研究古生物的,是希望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地球的变迁,青藏高原的沧桑变化,我们需要找到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证据。为什么我们第一下没有想到冰河世纪的动物呢?比如说这张图上有很多很典型的冰河世纪的动物,猛犸象、剑齿虎、野马、大角鹿,还有角落上的这个叫披毛犀的动物。因为关于这些动物的演化实际上以前有过理论,现在我们认为这个理论可能只一种猜想。

冰期动物群复原图(Mauricio Antón

比如说刚才讲到这个披毛犀,我们可以在博物馆里面看见披毛犀的化石骨架,这个是很容易。但是冰河世纪的动物它有特别的地方,大家可能经常听说在西伯利亚的冻土里找到了冰冻的动物,就是死亡的动物的尸体,上万年的有猛犸象,也有披毛犀,也有洞狮等其他一些冰期的动物。还有很特别的沥青湖,冰河世纪时有几个地点。比如说这张图上可以看得见,在波兰的一个沥青湖里面的化石,它不仅仅是骨骼,它整个的动物都冰冻了,沥青把它的水分抽干了以后变成一个木乃伊。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皮肤、它的肌肉、它的毛发都保留下来了,所以说我们知道这个动物叫做披毛犀。

冰河世纪是在距今一万年前消失了,全球变暖了,就像今天我们变得越来越暖,大家担心太暖了是吧?那么在一万年前的时候,这些冰河世纪的动物它们很多绝灭了,因为这个气候不适宜它了。但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古人类,在一万多、在几万年前跟它们相遇过,甚至把它们作为猎物。这张图上就是在法国南部的洞穴里面古人类画的画,从这张图上我们很清楚地看见这些动物是长着长毛的,所以说它适应寒冷的气候。

这些动物绝灭我们知道,它们是从哪儿起源的呢?科学家也在想这个问题。比如说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得见,这个蓝色的地区是披毛犀在冰期的最后时间,我们在科学上把它叫做末次冰期,就是冰河世纪快结束的时候,它的分布地区。大家可以看见,它在靠近欧亚大陆北边,靠近北极圈的地方有非常广泛的分布,往南就变少了。所以说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因为北极圈很冷啊,在冰河世纪没开始的时候,这些动物可能是在北极圈起源的。随着冰河世纪到来,全球都变冷的时候,它们向南扩散了。

披毛犀晚更新世时期在欧亚大陆的分布范围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他的《物种起源》里面。用非常文学的一句话来描述了这样一个他认为的理论,就是冰期动物是在北极起源的。他说:生命的水体,也沿着从北极低地到赤道高地这一条徐缓上升的线,把其携带的生命漂浮物留在了我们的高山之巅。为什么留在我们的高山之巅呢?因为全球变暖以后,海拔低的地方这些动物没有办法生存了。比如说我们今天在青藏高原上可以看见很多耐寒的动物,我们很熟悉的藏羚羊、藏野驴、牦牛、雪豹;还有一些可能不太熟悉的,比如说岩羊、藏原羚、盘羊,它们确实是在高原上。按照达尔文当时的想法,它们的祖先是从北极而来的。

这仅仅是想法吗?实际上有些证据。比如说牦牛,在末次冰期,也就是在冰河世纪快结束的时候,在几万年的时候,它的化石可以发现在贝加尔湖地区,很靠近北面的地方。这也是苏武牧羊的地方,北海就是贝加尔湖,那个地方到现在都是很冷的。藏野驴的化石呢?可以在阿拉斯加发现。所以说,看起来达尔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不过达尔文完全正确吗?我们当然说进化论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呢,达尔文在1859年,几乎相当于160年前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很多的证据还是不太充分的。比如说进化论最重要的一个基石,遗传学在那个时候还没有被人认识到,而很多古生物的证据链还是缺乏的。

所以说,这其实也是达尔文伟大的地方,他根据这些蛛丝马迹推导出了非常正确的,我们说完全正确的进化论。但是他的有一些细节也有人怀疑,比如说我们说到的这个披毛犀。上面这个外国人,他是一个法国人,他二三十年代到中国来,他取了一个中国的名字叫德日进。他是一个古生物学家,但大家看他穿的衣服,他是一个传教士。这个很矛盾了,我不知道他在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他的信仰之间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对他的心灵上的矛盾的冲突,会不会觉得很痛苦,但是他是一个科学家,他尊重事实。

他在河北阳原县一个叫泥河湾的地方研究哺乳动物的化石,照片上这是一个犀牛的乳齿。所谓的乳齿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人都是要换牙的,在我们换牙之前的,就是刚出生长出来的那一副牙齿就叫乳齿。既然这是个乳齿,说明这是个幼年的犀牛。虽然是幼年的犀牛,但是他发现这个犀牛确实是披毛犀,但是跟刚才我们展示的末次冰期的披毛犀他认为不一样。这不一样有什么特别的吗?因为这个披毛犀是在两百万年前,在冰河世纪早期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披毛犀是原始的。按照达尔文的想法,这个原始的披毛犀它应该在更靠近北极的地方出现,而不是在西伯利亚南面,在我们的河北出现。但是德日进没有更多的材料,他仅仅只是提出了这个疑问。

真正的进展是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在甘肃的临夏,我是四川人这个发音不准啊,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而不是银川那个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地方比河北更靠南了。我们在更老的地层里,在250万年这个冰河世纪刚开始的时间,发现了跟泥河湾,刚才说的河北一模一样的,包括上面有一列乳齿,跟它完全一样的。我们有完整的头骨,还有下颌骨,我们发现这个确实是跟后面的披毛犀,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最后披毛犀,是不一样的,它是更原始的。那么这就来问题了,我们哪儿再找它更早的祖先呢?照这个路线,我们是不是再往南去呢?

可是刚才我们说了,250万年是冰河世纪刚开始的时候。在比250万年更早,在500多万年到250万年之间,我们在地质上把它叫做上新世,这个时候全球是一个温暖的时期,我们显然不能到更南的地方去找它。那么我们去哪里呢?上面一张照片就是临夏盆地,这是在初夏的时候拍的照片。大家看盆地里是绿色的,可是山上,远处的山上有雪,有雪峰,那么我们就知道高原它是高寒这样的环境。因此我们想,更早的化石会不会在高原上呢?于是我们要到西藏去。西藏那么大的面积,几百万平方公里,到哪里去找?我们必须要有线索,必须要有两个线索:第一,我们要寻找那一段时间的沉积物要存在;第二,要有化石的线索。比如说我要找鲨鱼的化石,我一定要在海洋的沉积物里面去找;我要找到披毛犀的化石,一定要在陆相,即陆地上的沉积物中去找。

甘肃临夏盆地景观

很有意思,我们得到一个证据,这是在青藏高原第一块被研究的脊椎动物化石,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块被研究的脊椎动物化石。这是一个英国人,他叫法尔康那,实际上他自己强调他是一个苏格兰人。他从青藏高原得到了化石,但并不是他自己采集的。他从几个到印度做贸易的商人、我们藏族的同胞他们身上戴的护身符中发现有两块竟然是化石,他也鉴定出来了,这就是犀牛的化石。但是他认为是跟今天印度生活的印度犀,即独角犀是一样的,这个事情就放到一边去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很重要,我们要去西藏,要去札达,他发现化石的这个地方。

札达可能大家没有听说过,阿里,阿里大家听得很多了,是吧?西藏的阿里,想来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孔繁森生前工作的地方。札达最有名的是一个古格王朝的废墟,但是我们不关心这个,因为这不是我主要研究的地方。我们在这个地方发掘,在几百万年前的地层里面,那些红点就是我们找到化石的地方,确实我们在这个地方找着了最早的披毛犀。

西藏札达盆地景观

非常有意思,那张照片是札达,大家要去的时候有个观景台,可以看见后面非常漂亮的雪山,叫做依比岗麦神山。这个神山正对下来,就是我们找到披毛犀化石的地方。我们在野外用石膏绷带,就像骨折了在医院里处理一样,这化石它是骨折了的,当然是在地层里保护着。我们把它采集回来,在实验室把它修复出来。根据修复出来的化石,我们为它恢复了一个长长的角。化石中这个角并不存在,已经腐烂掉了。我们最终把它恢复成生活时候的状况,它生活的时候是用它这个角在雪地里刮开积雪,来寻找到它要吃的食物,它的草。而它的角跟现在的犀牛最大的不同,它的角是扁的,而现在犀牛的角是圆锥状的,就是它们用途不一样。

这样的话我们就得到了我们的这个结论,披毛犀走出了西藏。在什么时候呢?在冰河世纪来临的时候,也就是在高原上是高寒的,可是在上新世几百万年前的时候,全球还是暖的时候,它只能待在高原上。在250万年的时候,它到达了甘肃的临夏盆地;在200万年的时候,它到达了河北的泥河湾;在75万年的时候,它到达了西伯利亚。那么大家说,你只是找到了一种冰河世纪的动物,其他这些动物,除了绝灭的以外,达尔文说有一部分留在高山,还有一部分在它祖先的地方。

披毛犀的起源和迁徙

留在高山的比如牦牛、雪豹,在它祖先的地方的北极狐、北极熊,它们也是在高原上起源的吗?我们确实找到了证据。我们在高原上找到了雪豹的祖先的化石,这是它的化石和它的复原。雪豹在高原上起源以后,它同样在冰河世纪来临的时候走出了西藏;它不仅走出了西藏,它的后代甚至到了非洲,到了美洲,因为雪豹的祖先实际上是所有现代大型猫科动物的共同祖先。

我们也在这高原上找到了北极狐的祖先的化石。在五百万年前,北极狐在高原上起源了;在冰河世纪来临的时候,它们扩散到更多的地区;当全球变暖的时候,它们只能待在北极。我们也找到盘羊,盘羊不仅扩散到了西伯利亚,它还越过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有一个盘羊的种,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叫加拿大盘羊的另外一个种,它们的祖先都是546万年前在高原上起源的。

我说了这么多,如果说高原是冰期动物起源的摇篮,它从来就是如此的吗?实际上并不如此。比如说我们研究了一个地区,它现在的海拔是4700米,完全是一片高山的草甸;但是在1000万年前,我们用它的花粉化石恢复的环境,它是在海拔2500米的这个高度,甚至有棕榈树在这个地方生长。我们也研究了里面的化石,在这个地方1000万年前是生活在森林里面的三趾马,跟刚才我们说的植被的背景是吻合的。

那么什么时候达到现在的高度呢?在460万年以前,我们在札达盆地找到的三趾马,我们分析了它的运动功能,能够证明它是在草原上生活的三趾马,已经不在森林里面了,而高原的植被是垂直分带的,草原在森林上限以上。我们经过科学的分析,重建了当时的植被,应该在460万年前的时候,垂直高度在4000米的地方,是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而现在我们找到化石的地方就在4000米,因此我们说在上新世的时候,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形成了一个冰雪的环境,所以说那些耐寒的动物在高原上起源了。

比如说,我们用一张图来重建这样一个过程:在3000万年前的时候,高原在2000多米的地方;到了1500万年的时候,高原隆升到3000米;到了500万年前,高原变成了现今的高度,形成一个冰雪的环境,就像今天一样,札达它的年平均温度是零度。这些高原上的动物有了耐寒的习性,到了冰河世纪在250万年来到的时候,它们走出了西藏。

青藏高原的古高度变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在于,在250万年之前全球那些动物都是适应于温暖的、像今天这样气候的动物,而高海拔的寒冷的动物,它只能待在高原上。那个时候北极都比现在要温暖得多,可是到了冰河世纪来临的时候,这些高原上的动物获得了优势,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叫做动物的预适应。它们走出了西藏,替代掉了在低海拔原来的那一些喜欢温暖的动物。不仅如此,经过冰河世纪这个过滤的作用,这些从高原上来的动物,有的继续保持它原来的耐寒习性,可它有的后代可以发展出更多的适应性,比如说到非洲去,到南美去,形成了我们今天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基础。

好,谢谢大家!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43751-1032823.html

上一篇:和田拾零
下一篇:双面盐湖城

22 朱朝东 刘光银 林建荣 吉宗祥 周浙昆 强涛 陈楷翰 贾绍凤 赵建民 蔡小宁 吕建晴 张晓良 杨帆 张海权 李振乾 xlsd qinfen yangb919 gaoshannankai sheepgogogo biofans yuyangr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