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南行记(一) 精选

已有 2565 次阅读 2024-6-11 23:38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南行记(一)

在一百年前,滇西是相当偏僻的存在,那一个遥远的横断山。现代的交通已非常便捷,演化为一天里说走就到的旅程。但毕竟还是边地,与人口稠密的东部相比,滇西地区的交通工具频度还不太高,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改变。

我们本来早就订好了今天从北京经重庆飞往中甸的航班,可以在下午5点这个比较方便的时间从容到达。但临时通知航班取消了,这样只能乘坐更晚的经昆明中转的飞机,夜里10点才能抵达目的地。

我们此行的考察路线几乎与艾芜《南行记》描述的范围重合,这本已是科学与文学在无意之中的邂逅;更巧的是,我们计划之外的第一站变成了昆明,虽然只有转机的2个多小时,却又与《南行记》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地同框了。艾芜先生在书中的开篇首句就写到:昆明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出寂寞的微笑,这正是我们今天降落时的真实写照。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执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任务,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古植物团队共同开展横断山南段地区的野外调查,寻找新生代的动植物化石,并与现代青藏高原东部的动植物进行生态环境的对比研究。

横断山地区是现代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之一,因此也是开展科学考察的重要场所。早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中,根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的要求,从1981年起,青藏高原考察研究的重点就从高原腹地转向横断山地区。横断山地区地处我国西南的藏东、川西和滇西一带,是青藏髙原的组成部分。这个地区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最高的贡嘎山海拔达7590米,而最低的河谷海拔仅几百米,二者相差达7000米之多。横断山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自然景观千姿百态,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是研究和探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许多重要问题的关键地区。

当时的综合科学考察队由来自40个单位、约300人组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辈们也在1982-1985年间集结了其中的一支考察队,先后5次进入横断山地区考察陆相新生代地层,寻找和发掘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了一些史前人类的踪迹,并系统地进行了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料。

2020年国庆节前后,我们也组成新的考察队,利用疫情的间歇,沿着前辈的路线在横断山地区北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野外调查研究。此次我们将开展横断山南段的工作,期待有更丰硕的收获。

意料之外的转机也会有新的际遇:去年815日,禄丰恐龙已落户昆明长水机场,一条硕大的阿纳川街龙骨架安装在航站楼里,现在连导航视频的主角也是一只来自禄丰的恐龙在为旅客服务。

 

还有更有趣的故事:版纳园带队的周浙昆老师前几天说我们有可能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流石滩上看到罕见的垫紫草,没想到古脊椎所的队员王维博士说他收藏的一张电话卡上的图案就是垫紫草。更没想到的是,周老师说这张卡上的图片就是他拍摄的,当年还是用的反转片。最没想到的是,王维是昆明人,意外在改在昆明转机,他就让家人从童年的百宝箱中找出这张电话卡,专程送到机场来,以便我们在中甸会合时给周老师展示他的作品,因为周老师说他都没有留下这张卡。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已没有人使用电话卡,让安检处的工作人员帮忙把这张卡传进候机厅来,如此穿越行为有何目的?他们也谨慎地认真审查判断后才同意。

 

第二程航班在晚上9点按时起飞,起飞20分钟以后就广播通知飞机开始下降了。虽然航程中受到高原气流影响,飞机持续剧烈颠簸,但50分钟以后最终安全顺利地降落迪庆机场。机上广播通告知地面温度15℃,从北京的38℃高温断崖式的下跌啊,走出机场赶紧穿上外套。方师傅开车在机场等着我们,到旅店住下已是深夜,期待野外考察在明天正式开始!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43751-1437783.html

上一篇:深入中亚(十)
下一篇:南行记(二)

8 张晓良 崔锦华 朱朝东 冯兆东 王涛 周忠浩 周浙昆 木士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