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明以求日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skymay 一生所求,对内对外的深入见解

博文

认知,设计原理与过程

已有 3123 次阅读 2014-8-28 10:54 |个人分类:理论与技术|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认知, 设计, 美学, 创造, 积累

认知,设计原理与过程

内容概述:论文正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认知理论部分和认知应用部分。前者包括客观事物、认知、重构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作者认为认知是基础,并分别探究了客观事物的现象及人对现象的感受的积累性和差异性,论述了认知的和重构的基本过程;后者多方面分析了设计师的认知、重构、设计过程,探究了设计师应如何认知世界,认知设计目标,以完成更合乎目的的设计。

关键词:认知,积累,设计,创造

1  认知解析

客观事物,绝对事物,具有不可知性。人所感受到的事物只是感觉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客观事物的某些表象,是“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屏障。这种感受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被称为“现象在其现象学中,胡塞尔认为现象是面向对象的意向性活动,或者成为精神现象;关于对象的感受,是从感知层面的现象,但不是本质现象。

不同人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同感受,形成不同现象,对不同现象又存在着不同认知。这种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差异性和独特性是绝对的。首先,变化是无处不在的。万物的组成部分原子本在不断变化,故物在变化,同样人也在变化。其次,变化在积累。时间流动有其绝对性,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未来人类返回到过这个时代。流动的时间产生因果。此时的变化起因于先前的变化结果;此时变化的结果将影响后来的变化。最后,变化的积累是唯一的。变化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人为加以影响,有无数种可能性,但变化可被观测的结果只有一种。这一结果将影响下一变化,从而产生这一结果的一种结果。因此,虽然有无数可能的变化,但变化只会沿着一个方向积累。变化的唯一积累导致了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事物的独特性,导致了独特客观事物对独特的人的独特现象,同时也就导致了人对独特的客观事物的独特的差异的认知。

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觉到某物,认为那物是某物,确认其确实是某物。首先,主动或被动地,通过感官,察觉到某物需要关注;其次,从已有认知积累的中搜寻匹配的东西,假设那物可能是某物;最后,根据已有认知积累做出结论,确定这是某物。三个阶段交错重复。做出结论可能需要多次感官感觉的积累,多次做出猜想。认知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暂。平常察觉不出这种过程是因为对于熟悉的东西,感觉积累很丰富,而且有很高的正确性,甚至无需确认。认知过程的有很强的“黑洞力”,认知主体自然地付出强大的注意力。认知主体在经历第一二个阶段时常伴随着一种“虚无感”,甚至是焦虑感。但在第三个阶段,常伴随着喜悦感,而且对于复杂事物的长时间认知过程更能有这种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可能源于“精神的放松”,还有不确定消除时的安全感。认知是其他意识活动的前提,在意识活动中处基础地位。人大多数时间都在问:这是什么。一切理论都必须建立在一些认知性的假设和定义的基础上。有了“是什么”,才有“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问题,也才有重构和设计的过程。

重构。重构是人在自身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表述或者呈现。重构的过程应有两个部分。首先应有对认知的方向“冲动”。这一冲动建立在既往认知的基础上,甚至完全是未知的,对其效果并无预先判断,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重构的第二部分应该是对第一部分的认知。这个认知对“悬而未决”的冲动做出评价和判断,并积累到既往认知,为下一次重构过程作基础。在第一个冲动以后,两个部分无先后地交错重复进行。两个部分或多或少,取决于重构主体自身。由于重构主体认知的差异性,其对客观事物的重构更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当人无法完成对客观事物的绝对认知,也就无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绝对重构。在黑格尔现象学中,人的重构过程具有历史性,从概念的认知逐渐深入;在此基础上,精神现象由主观精神向着绝对精神发展。

2  设计过程探究

设计。设计不仅仅是重构,也是创造。设计中的重构过程不仅是个人认知对客观事物的重构,也是探索、达成他人认知需要的一种重构。设计中的创造过程是设计师认知积累的再次组合,这种过程也会反复积累,一些组合被呈现,被采纳,但并没有绝对的结果。在创造的过程中,历经认知过程的组合积累后,新的组合甚至可以呈现一种出前所未有、未知的结果。这种未知的结果可以完全是一种尝试。而设计师提出这种尝试以后,在未经过他人广泛而持久地感受和认知以前,无法判断其适用性,心里可能会有一种不踏实、不安定,或是一种“悬而未决”的感觉。

设计师为了减轻这种负面精神感觉,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应该尽力理解和优化设计过程。设计过程是认知设计对象,重构创作设计对象的过程。设计师应考虑如何认知、重构设计对象,如何创作,如何规划设计过程,积累设计,达成设计目标。

之前论述过,认知和认知过程是变化的、积累的,不同人的认知是独特的;认知的过程有很强的内在动力后,而且其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我们要格外重视认知过程。单一的、简单的、认知过程只能感受到、认识到客观事物极少的现象。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客观事物,这要求设计师有更广的感知范围,更专注的感知注意,要从不同角度对设计对象反复感知。

感觉客观事物需要借助于感官。在众多感官之中,视觉和听觉使用得最多,嗅觉、味觉和触觉用得较少,较为被动。但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却是感受客观事物更接近,更为深入,更接近生物本能的感官,产生的反应极其直接、快速和感性。为了体味这些感性的感官,本人尝试了吸烟。看别人吸烟和自己吸烟的感觉完全不同。吸烟直接应用了嗅觉、味觉和触觉:吸烟时的烟气直接刺激嗅觉;停留在嘴里的烟气有种苦涩的感觉;停留在嘴里的烟气被吸入肺中的过程中,喉咙和肺部有刺激感;从鼻子呼出烟气时,鼻腔有刺激感,而且可能是刺激了泪腺,眼部也能感到变化;吸烟时,持烟的手指能感觉到温度上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吸烟时深呼吸,但吸烟并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与之相反,可能是因为一氧化碳的吸入,有种略微晕眩的感觉。这些感觉都是视觉听觉之外的感官带来的,同是吸烟这件事,却是只借助视觉和听觉时未曾带来的。全方位的感觉会有更加全面深入地认知,看待吸烟,我与之前完全不同了。

我们在设计的认知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所有感官,以对设计对象达到更加全面的认知。如在设计一个水杯时,除了应用到触觉、视觉外,还可以应用听觉。体会一下这个过程:用户在一定距离时,被杯子外形颜色吸引;用户走近,触摸杯子,如果是玻璃杯,会感到光滑的感觉,若是磨砂陶瓷杯子,在感受到微妙的凹凸颗粒感时,还会听到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杯子在回应;用户饮用时,会闻到尝到杯子的气味,虽然对于一般日常使用的杯子应是无味,但是对于可以有味道的,如冰激凌蛋桶,设计师应精心设计其味道。

我们应该重视视觉和听觉之外感官的使用,以使设计对象更易亲近。对于手机外部的设计,除了视觉上的外形、材质、颜色等,用户使用时的握感,按键或者触屏时的触感也要精心体会和设计,甚至在手机发热时的温度分布,散发出的味道。

即便是对于同一个感官,一个好的设计应至少激发两个鲜明的感受,如一个或一组物体在视觉上,至少有两种配色。一桌好菜,甚至是一道精心设计的菜,往往有不同味道和口感的配合,营养均衡。同一感官不同的感受既可以来自于同一个物品的设计,也可以来自不同设计的物品的配合。长期相同的感官刺激难免会感觉乏味,主观上似乎是喜新厌旧,客观上是缺乏变化,缺少生机,缺少“可能”。

认知应深入,应充分感受设计感性的方面,深入探索其理性的方面。欣赏一幅画作时,只借助眼睛感官来感觉其表面是不够的,要充分体会其背后的意义,如画家的创作动机,画家所处的历史背景,画作时的所思所想,画中某个区域的刻意表现,都应充分体会。听一首歌曲,之所以会感到悦耳、动人,是因为产生了共鸣,随着节奏摇摆身体上的感性共鸣和旋律的感性共鸣,还有个人对旋律节奏的诠释所产生的理性共鸣,理解歌词直接带来的理性共鸣,还可以有对作曲作词人感情表达和人生经历的共鸣。好的音乐作品,节奏旋律歌词这几个方面产生的共鸣是和谐的,也有为表达“口是心非时,作者刻意设计的轻微的不和谐的情况。

重构有冲动尝试和评价两个方面。设计师应注意区分尝试和评价过程,因为两个方面思维方式恰恰相反。尝试是开放性思维,而评价是封闭式思维。尝试应不加判断地列出一些东西,允许多,允许少,允许跑题。封闭式思维是一种层层筛选,从几十个待选项挑出十几个,再精心挑选出几个,甚至一两个符合要求或者期望的设计。

设计不单单是重构,还是满足客户和用户要求的重构。故设计师应重视他人的反馈评价。这里要注意感性、认知不易用理性的语言表达。“知性”学中对感性认知的感性表达是通过感性的图片、声音和抽象符号等来完成的。当用户挑选出某一个认为舒适或者达到要求的图片时,与此图片类似的图形设计一般也是用户可以接受的。

为了满足客户用户的需求,反馈中的交流也需要注意。设计师对设计的认知是先感性后理性的,同样的,设计师和客户用户之间的话语同样也是先感性后理性。设计师应该注意感性接受和理性判断的区别。客户和用户的话语反馈,是理性的判断,而且由于受当时其自身的性格和喜好,礼节和环境等影响,其客观性不容乐观;客户和用户的“第一反应”,诸如神态、语气、肢体语言是其对设计的感性反馈,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设计师注意察觉和把握客户用户的“第一反应”,培养和创造良好等沟通途径、沟通环境,在赢得客户用户信任,心情放松时,设计师会得到更加简单准确的反馈信息。

因为设计并没有终点,设计评价反馈应有合适的标准。设计到客户用户觉得“好”,不如设计到让客户用户觉得“满意。当设计达到一定的丰满度,符合用户的需求的时候时,就可以提交并等待反馈了。

3  结语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考虑如何认知、重构设计对象,如何创作,如何规划设计过程,积累设计,达成设计目标。认知是设计师认识万物的基础;要重视设计的积累性,认识到设计和人的差异性独特性;要重视认知和设计过程中感官全面的深入的使用;重构是设计的一部分,是从创造性思维到封闭式思维的过程;设计的评价和设计师与客户用户的反馈交流也十分重要,需要不断积累合适的方式和有用的技巧。和设计本身一样,对设计过程的分析探究没有终点。大自然美丽、丰富、广袤,激发着设计师的激情和创造性。对设计,对美的追求将一直持续下去。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54362-822959.html

上一篇:调节齿轮比,保持稳定高踏频,达到目标发力和速度
下一篇: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的作用?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