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饮食的人性意义——中国食性文化(一)

已有 6292 次阅读 2007-5-9 23:21 |个人分类:陶瓷与饮食文化|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文化固然在本质上是人的生产方式。但人的生产却总是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人的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消费需求,没有消费便没有生产;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及其更新、变化,消费则反过来推动或阻碍着生产的发展。正是由于消费和生产具有如此同一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而且应当把人的消费方式当作生产方式去理解。易言之,人的消费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最为冠冕堂皇的消费形式,莫过于“食”(饮食)。即使是主张“少私寡欲”的老子,也主张“实其腹”(《老子》第3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食”被公认为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首要内容,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引告子语),“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食其传》)。故在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中,食性文化(即饮食方式)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其核心内容。

饮食看起来似乎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实不然。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饮食以其本能地寻觅食物的活动为基础,其所饮所食皆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而人的饮食则是以其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劳动为基础的,其所饮所食都是他自己生产出来的。动物的饮食只是维持其自然生命,而人的饮食则是为了维持其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生命。

因此,饮食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活动,它综合地体现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研究食性文化,便是要挖掘出饮食活动所内在地包含着的这些人性内容。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1965.html

上一篇:“仁”、“道”者,万事之本原也——我对孔子之“仁”与老子之“道”的新体认
下一篇:周可真:食具(炊具)文化——中国食性文化(二)

1 卡西法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