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与青年教师座谈怎样当好一个高校教师 精选

已有 10865 次阅读 2011-4-26 00:1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高校教师

 上周五应邀到某高校与部分青年教师开展以“怎样当好一个高校教师”为主题的座谈,现将我在这次座谈中所发表的意见整理归纳如下:

 

就高校的教学情况而言,“教师”一词的关键词素应是“教”,“教”是与“学”相对待的,应该把“教”理解为由“学”转化而来,即把高校教师之“教”本质地理解为向学生展示教师之“学”的过程,使教师之“学”成为学生之“学”的榜样。所以,关于“怎样当好一个高校教师”的问题,可以把“好的教师”归结为“好的学者”,即要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关键是在于努力做一个好的学者。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好的学者应该把“学”、“思”、“习”联系和统一起来。从中国学术界的实际情况来看,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两种偏失:一种偏失是偏重于“学”与“习”,而轻忽了“思”;另一种偏失是偏重于“学”与“思”,而轻忽了“习”。前一种偏失比较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科学领域,后一种偏失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中轻忽“思”的表现是满足于经验知识的获得,未能把所学所习的知识从零散的经验材料和数据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以至于在自然科学领域至今也没有一个学科的理论是由中国学者所原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轻忽“习”的表现是从书本到书本,未能把所学所思的书本知识同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致使理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至于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至今也没有一个学科的理论是由中国学者所原创。脱离“思”的知识不是真知识,脱离“习”的知识是空知识。目前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所缺乏的是深刻地把握自然规律的真知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缺乏的是自觉地把握现实生活本质的实知识。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学者普遍缺乏“认真”的科学理性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初入学术之门的青年教师当以之为戒,努力做到“学”必“认真”而“思”,“学”必“求实”而“习”。

 

结合“思”“习”的“学”,最要紧的是“问”,既要善于对所学的书本知识提出疑问,又要善于从所习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前者是基于“逻辑之思”的“逻辑之问”,后者是基于“历史之思”的“历史之问”。历史与逻辑应该统一,对书本知识的“逻辑之思”和“逻辑之问”和对现实生活的“历史之思”和“历史之问”也应该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历史而不是逻辑。故“学问”之“问”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生活的“历史之问”,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一个好的学者应该与现实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现实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真问题,提出真问题,为解决真问题而研究真问题。

 

一个好的学者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好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学”“思”“习”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真问题。这个真问题可以是自己独立发现的,也可以是别人发现的,但无论如何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只有研究这种“真的新问题”,才能在学术上做出“真的新贡献”。

 

研究一个“真的新问题”首先必须能理解这个新问题。而“理解”的前提是心中有“理”,无“理”则无“解”。就一个特定的专业知识领域而言,这个“理”就是该专业知识领域的基本原理。故熟练地掌握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这是研究一个“真的新问题”所必要的并且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但是,仅仅掌握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还是不够的,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对一个“真的新问题”的研究,还必须掌握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需的其它知识。一个好的学者应该处理好所要掌握的知识的“博”与“渊”的关系。这种关系好比人工挖井,要挖出一口井来,必须围绕井口由中心向四周开掘,开掘到一定的范围,再向中心深挖,如此横向拓展和纵深挖掘互相结合,不断往复,才能最终挖出一口涌出泉水的井来。人工挖井之术对学者的启示在于:要围绕所要解决的课题来掌握广博的知识,掌握这一切知识都是也仅仅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只有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博程度,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水到渠成”。

 

“水到渠成”的研究成果属于“学术产品”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产品”也必须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即“学术产品”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了。

 

“学术产品”一经成为“学术商品”,学术研究也就成为一种为了交换而进行研究的商品生产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术商品”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就要通过它的价格——“学术价格”来表现自己了,并且“学术价格”的高低是由“学术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在“学术市场”上销路好的“学术商品”,其“学术价格”就相应的较高;反之,其销路不好的“学术商品”,其“学术价格”也相应的较低。正是这个原因,那些精通“学术经营之道”的学者,善于把握“学术市场”的供求关系,能够根据“学术市场”需要来生产销路好的“学术商品”,并且因其“学术商品”销路好而能成为“学术富商”——广受“学术消费者”欢迎的“学术明星”。

 

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好的学者必须多少懂得一些“学术经营之道”,以便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卖得出去”,为此首先必须努力使其“学术商品”能登上“学术商店”的“货架”——发表于学术刊物,这样它们才有被“卖出”的可能。如果连“学术商店”的“货架”都上不了,其学术研究成果就只是积压在“学术仓库”的“学术商品”,其价值是实现不了的。不能实现其价值的“学术商品”,就只能算是“学术产品”。这样的“学术产品”再多,也成不了“学术商人”,更不可能成为“学术富商”。在“学术商品经济”时代,一个成不了“学术商人”的学者是无法维持其学术活动的,除非他是一个有其它经济来源的自由学者。在现今的高校里工作的教师,他们都必须发表学术论文,如果一个高校教师长期没有学术论文发表,他就可能因此失去教师岗位而不得不做其它工作。现实的社会生活就是如此,一个不欲失去其工作岗位的高校教师只能学会适应这种现实生活,而别无其它选择。

 

但是,“学术商品经济”也崇尚“诚信”。讲究“学术诚信”,是最根本的“学术经营之道”。坚守“学术诚信”,就是要确保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属于那“水到渠成”的真正的“学术产品”,而不是靠剽窃等手段得来的不劳而获之货;是货真价实的“学术商品”,而不是粗制滥造的劣质货。要生产出货真价实的“学术商品”,这并非易事,需要靠长期的“学术资本积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某个“真的新问题”所必需的广博知识。

 

做一个好的学者是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关键所在,但还不是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充分条件。一个好的高校教师除了必须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在“校外学术市场”上“卖得出去”以外,还必须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在“校内学术市场”上“卖得出去”——自己的讲课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而且乐于听。要达到这个程度,就必须对自己所向学生讲授的知识“熟”到“能生巧”的地步。这个要求与做一个好的学者的要求是互相一致的,只是做一个好的高校教师还需要有较好的口才罢了。

 

要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绝非易事,我自己距离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标准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都应该以理想的高校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不断接近这个标准。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437304.html

上一篇:“仁”是科学——征求反驳
下一篇:今天所需要的是继续清算“文革思想”

18 逄焕东 张星元 武夷山 卓晴 张伟 刘庆丰 武京治 阎建民 杨秀海 郭保华 曾新林 蒋永华 罗渝然 杨晓慧 吴吉良 谢鑫 xqhuang ahsys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