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老侯当年写的一篇报告

已有 827 次阅读 2024-5-12 06:37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主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侯国清研究员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悼念文章(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71516.html)。下面贴出老侯23年前写的一篇报告,以资纪念。

 

2001年的世界科技竞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侯国清

 

在新世纪首岁, 虽然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增长大大减速,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之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人力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商业化等等,依旧成为各国科技政策和计划的主题。“一超多强”之间的科技竞争有增无已。

一、新的科技举措迭出

今年,不少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新的计划、政策及重大措施,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日本政府继续贯彻“科技创新立国”的方针,公布了它的第二个“科技基本计划”。计划认为,科技在21世纪既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开拓未来的力量,所以要将科技发展置于优先投资的地位。欧盟围绕着“欧洲研究区”建设蓝图制定了第六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决心逐步实现欧洲研究开发力量一体化,与美日相抗衡。澳大利亚年初出台了“创新战略行动计划”,并在全国提出了建设“知识国”口号,政府要使澳大利亚成为知识生产国和出口国,即从农牧业和矿业生产为主过渡到知识产品和技术密集产品生产为主。布什上台后,美国联邦政府似乎没有什么新动作,但从它2002年的科技预算案来看,布什政府更加强调了基础科学和军事研究,而且注重中小学教育。其他一些国家也公布了有关科技进步的专项计划。综合计划也罢,专项计划也罢,决策者们都立足于竞争。美国要在所有的重要科技领域独占鳌头,或与最先进者并驾齐驱。欧盟和日本以追赶美国为战略目标,而在一些领域要超过美国。一些发达的小国学习近年异军突起的西北欧诸国瑞典、爱尔兰、芬兰等。

研究开发投入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澳大利亚政府首席科学家巴特汉姆最近在一次讲话中说,如果澳大利亚像芬兰一样,10年内将研究开发投资从占GDP的1.5%提高到3.0%,那么澳的GDP会因此而扩大15%。经合组织对其16个成员国的研究开发的“溢出效应”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产业研究开发每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就提高0.13%;公共研究开发每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则提高0.17%。 正因为研究开发投资带来巨大效益,各国都把科技投入看成是一种投资。

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研究开发投资约占其生产总值的2.2%,总额超过了4500亿美元。日本第二个科技基本法规定,2001-2005年,政府科技预算共24万亿日元,大致占GDP的1%,与上个五年相比增加41%。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的预算为175亿欧元,比第五个框架计划多17%。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决定增加研究开发投资。例如,英国政府今后三年内在原科技预算基础上再追加7.25亿英镑。

在知识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美国商务部调查了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后指出,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把人力资源看成是知识经济中最关键的创新要素。

人力资源开发是全社会的任务,而首先要靠教育和培训。各国政府都投资加强各级教育系统,进行教育改革,并促进各种培训和继续学习,促进人才流动。

美国政府针对本国中小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在国际上偏低的弱点,突出抓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科技教育。布什总统一上台就发表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报告。日本今年起实施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覆盖大中小学的“彩虹”计划。

国际人力资源的争夺战主要围绕优秀科技人才进行。美国凭其先进的高等教育系统、世界级的研究设施和发达的知识密集产业网罗全球优秀人才。日本重在提高本国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冒险精神,而且计划通过公私立大学的重组,在今后10年内创出30所世界级大学,50年内在日本产生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韩国政府拨资在六个重点科技前沿领域造就20多万高素质科技人员。新加坡实施外资和外才引进并举的政策。欧盟在建设“知识欧洲”的战略基础上,促进研究人员在欧盟区内的虚拟和实质流动,而遏制他们向北美的外流。英国提高原有的对博士的津贴标准。澳大利亚拟将博士后研究职位数扩大一倍。总之,各国都使尽招数留住和吸引人才。

 

二、瞄准科技新前沿

   目前,众多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前沿展开竞争,竞争热点领域则是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学和纳米科技。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前最关键的技术,在21世纪上半叶仍将起主导作用。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将对人民健康、财富创造和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纳米科技是未来的启动技术,据美国权威机构预测,20年以后,纳米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将抵得上整个20世纪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不管各种预测的准确度如何,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都不敢低估这三个领域对未来的重要性,都下决心在这里投入巨大资源。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美、日、欧盟等都致力于开发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功能更多的器件、装置、系统和网络。然而,当前竞争最激烈的还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及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出台了社会信息化或信息社会计划。欧盟的“电子欧洲”战略旨在使信息网络延伸进每一个办公室、教室和居所,根本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落后的日本今年初也公布了“电子日本”(e-Japan)计划。俄罗斯今年也制定了信息社会建设纲要。

2001年6月人类基因组工作图谱的发表是生命科学进步的一个里程碑,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其前景也更加明朗。许多国家都计划增加对生命科学的资源投入。1995-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将其45%的研究开发预算拨予国家卫生研究院,在布什政府2002年度科技预算案中,生命科学比上年度增加13.5%。美国政府还决定,在1998-2003年期间联邦生命科学经费翻一番。日本政府今年初制定了“推进基因组学的战略”,决定实施国家基因组工程。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将生命科学放在七大主题领域的首位。法国政府于11月22日公布了生命科学发展计划。德国将2001年定为“生命科学年”。加拿大政府今年正式启动“加拿大基因组计划”。新加坡宣布,生命科学产业要成为它新的经济支柱。巴西、埃及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很重视生命科学。

目前,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是结构基因组学即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干细胞研究。

纳米技术是未来的启动技术,它的发展还处在襁褓期。美国政府于2000年出台“纳米科技计划”之后,在全世界出现了“纳米热”和“纳米大竞赛”。

全球纳米科技研究投资在1997年约为3.5亿美元,2001年已增至约13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对此的投入在2001年为4.23亿美元,2002年将在此基础上增加23%。美国已有30多所大学成立了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美国私营部门的投入大致与联邦政府投入相当。纳米技术投入占欧盟公共资助经费总额的15%。除卢森堡外,欧盟成员国都有各自的纳米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日本从2001年开始实施“材料纳米技术七年计划”,年投资50亿日元。大阪61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纳米技术研究所。韩国最近决定今后10年内投入1.48万亿韩元进行纳米技术开发。

 

三、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20世纪8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概念产生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共识。但从根本上说,全球发展还没有走上可持续的轨道。目前各国都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世界每年增加9000万人口,因此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仍有增无减。

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环境峰会将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议题。各国政府都在为参加这一大会做准备。经合组织和欧盟委员会今年发表了有关报告,就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出建议。加拿大、英国等国的政府也发表有关的政策文件。欧盟、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新科技计划都把可持续发展研究列为优先任务。《京都议定书》的执行受到严重挫折,这也促使可持续发展成为2001年的一个热点。

向可持续过渡是一场发展思想的革命,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长期任务,必须靠科学知识指导。在2001年,可持续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可持续科学集中研究自然和社会的动态相互作用,并帮助这些相互作用走上可持续的轨道。可持续科学是又一个新兴跨学科领域,它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多个自然科学学科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测数据结合。

根据迄今取得的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政府在制定国内发展政策时,统筹兼顾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决不排斥经济增长,相反,经济增长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贯彻,但经济增长不应当使对地球环境的压力。

2.开展可持续科学研究,使可持续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利用基于市场的手段,降低达到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所付出的代价。

4.加强研究开发,正确利用新技术。一项紧迫的任务是使经济增长与长期环境压力脱钩,而新技术可为此提供最大保障。

5.对全球气候等问题做出紧急反应。

可持续展呼唤国家合作。在通往可持续发展的路上,每走一步都要依靠技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要依靠先进技术,实现节能、节材和环保需要新技术。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可持续技术开发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若能适当利用,都可以对可持续发展建立功勋。

以上以竞争的视角介绍了2001年世界科技形势的若干方面。这种竞争是好事,因为竞争会加速科技进步。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必须投入竞争,加快自己的科技进步。只要战略和政策得当,参加竞争者都是赢家。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433702.html

上一篇:关于“科学时报读书杯”2002年度科普佳作颁奖会的报道
下一篇:对2001年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大会一篇投稿论文的评审意见

8 何青 尤明庆 王从彦 张学文 葛维亚 郑永军 杨正瓴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