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诺奖的土壤 (外二则) 精选

已有 7388 次阅读 2009-5-16 07:20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诺奖的土壤 (外二则)

武夷山

诺奖的土壤

Tim Hunt1943 ),英国生物化学家,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回忆说:

我小时候是在牛津长大的,那儿的科普环境非常好,各系经常搞科普讲座,谁都可以去听,我常常是第一个到场。

出处:《北京青年报社》、《发现 图形科普》杂志社 主编,与诺贝尔大师面对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69

博主:按人口平均,英国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怎么来的?来自优良的学术环境,来自像牛津大学科普讲座这样的平凡工作。我国有很多人热衷于讨论中国为什么迄今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有多少人在科普领域扎扎实实地做事呢?你的每一桩科普工作,可能正在为培育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做贡献。

 

囚犯搞研究

20世纪初,塞尔维亚土木工程师和地球物理学家米兰科维奇(Milutin Milankovitch18791958)首先提出,黄道与赤道交角的轻微变化,会造成气候巨变的灾难性后果。提出这一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的理论时,他是奥匈帝国的一名囚犯,但是,匈牙利科学院仍同意他在布达佩斯从事研究。

出处:约翰. 巴罗, 《艺术与宇宙》,舒运祥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205

博主:我曾写过《杰出的匈牙利科学家群》(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6),简单论述了小小的匈牙利为何能够向世界贡献了那么多科学大师。“尊重科学”四个字,挂在嘴上没有用,需要一点一点落实。在当年的匈牙利,一个懂科学的囚犯都受到了尊重。

关于米兰科维奇周期,可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839272.html?fromTaglist)和(http://140.112.56.1/joomla/images/Milankovitch%20Cycles.pdf)。

 

需要非科学性来产生科学性

埃德加. 莫兰在《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的40页说:

寻求纯粹科学的清晰和明确的界限,澄清何谓科学的事物和何谓非科学的事物的意愿,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我甚至说它归根结底是一种古怪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科学包含着公设、非科学的“主题”,而且这些东西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构成也是必要的。这就是说需要非科学性来产生科学性,如同我们不停地利用非生命物质来产生生命。

博主:说得太好了!无需点评。

Edgar Morin埃德加. 莫兰)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921年生,他长期致力于跨学科的思考与研究。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232194.html

上一篇:科学传播行为规范极其重要
下一篇:“试问莲灯千炬,何如月上梅花”--三首宋词欣赏

31 邢志忠 白图格吉扎布 陶涛 蒋高明 傅蕴德 唐凌峰 杨学祥 廖永岩 孟津 王桂颖 鲍得海 刘玉平 郑融 艾云灿 郭战胜 阎建民 刘锋 陈绥阳 朱志敏 肖重发 吴飞鹏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刘颖彪 刘晓东 王振东 蔣勁松 鄢小卿 treetty zhanwork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