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家的两重生活 精选

已有 7682 次阅读 2010-5-25 07:12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科学家的两重生活

武夷山 编译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1056

 

《美国科学家》杂志201034月号发表了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兼诗人罗尔德. 霍夫曼的文章,《两重生活》。文章说:

Ansgar Bach与我本不相识。多年前,他写信告诉我,说他有一回在纽约市47大街钻石区发现了一家书店,在书店里他碰到了我的第二本诗集Gaps and Verges(缝隙与边缘),上面还有我的签名。这家书店的广告语是,“智者在此搜书”。他在此搜书,邂逅了我的诗集,写信告诉我这段事,交了我这个新朋友。

于是,我在网上搜一搜他是何人。当然,一键入“Bach”,就出现一大串关于音乐家巴赫和巴赫音乐节的记录。不过,最终我还是发现,这位Ansgar Bach是位化学家,供职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化学系。有意思的是,他还开了一家小公司,叫“文学寻踪”,专门组织游客去德国著名文学家故居或其生平所系的其他地点游览,或是到这些文学家作品中描写过的街道场所转一转。

显然,他的生活路径与多数科学家不一样。不过,像他这样过着两重生活(一是作为科学家的生活,另一重是追寻其他兴趣爱好的生活)的科学家也有一批人哩,我也是其中一位,我酷爱文学艺术。

他与我一直保持通信联系。他后来寄给我一本他发表的侦探小说Ukrainische Verbindung(乌克兰的关联)。该书的部分情节发生在波兰城市利沃夫(L’viv),这个城市与我的出生地只有60公里左右的距离。

2002年,他到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学一个月左右,这个学校离我的工作单位康奈尔大学很近,他来拜访我非常方便。见面一看,原来他才30多岁。与多数德国科学家不一样的是,他从未来美国做过博士后研究。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在德国是世界科学中心的时代,几乎每个美国化学家都要到德国去一趟,现在倒过来了。在我的科研团队中,先后有22位来自德国的博士后人员参与研究,每人呆1年左右。

当晚,我们一起用餐。他告诉我,他一直热爱化学,一直喜欢阅读,尤其是读德语文学作品。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去一家涂料公司工作了几年,不怎么开心。不过,至少他那部侦探小说中,部分情节是以这家公司为背景的。后来,他的“文学寻踪”业务倒挺红火的。为了维持这种“半科研、半其他”的生活,他得找一位对他理解同情的老板。幸好,他找到了柏林自由大学的Peter Luger教授,Peter Luger教授同意他上半天班。最后,到了2010年,他还是决定将全部时间都投入了文学寻踪业务。

他在餐桌上还说,“其实,我最想做的事是回过头去研究碘化锌的奇怪性质”。多年前,他用碘化锌和水做实验,溶液中出现了一种针状晶体,是一种无机大分子结构。实验用的碘化锌是在实验室内保存多年的。可是,用新买来的碘化锌重复实验,就再也没有产生这样的晶体,很奇怪。

几天后,我与本实验室来自德国的博士后研究人员Beate Flemming女士探讨这个问题。她有一个漂亮的想法:如果那个无机大分子之间不是C-O-O-C链,而是C=N-N=C链,则一切蹊跷都迎刃而解。事后,我又与Bach讨论,他认为,如果真是C=N-N=C链,也许来自丙酮与联氨的反应,问题是,联氨是哪儿来的呢?我们希望有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找到答案。

话说回来。那天晚饭后,他来到我的办公室,两人继续讨论。他告诉我,卡尔. 杰拉西和我合写的话剧《氧》在德国演出时,他还去看了。先是买不着票,急死人,他在剧院门口徘徊时,碰到一位俏女郎,问他要不要票?他感激万分。晚上看演出时才发现,那位俏女郎就是在剧中扮演拉瓦锡夫人的演员。

最后,我把他送回旅馆。第二天上午,我有一门课要讲,“化学世界”。我本可以给这门课的听众讲讲Ansgar Bach的故事,但是,我没有鼓起足够的勇气。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328303.html

上一篇:[转载]《谁领导了1916-1920的中国文学革命?》
下一篇:[转载]思者无疆——评刘刚、李冬君《文化的江山》

37 刘俊明 赵星 王铮 孟津 鲍得海 卫军英 刘锋 梁进 陈儒军 王安邦 罗帆 王号 曹聪 梁建华 钟炳 黄富强 吉宗祥 刘钢 吕喆 黄晓磊 金小伟 柳东阳 孔晓飞 蔣勁松 耿文叶 贾文峰 魏玉保 贾伟 侯成亚 鲍海飞 李泳 许培扬 葛瑛 武京治 孟羽 任翔 aichengzhang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