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关于科学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模型

已有 4849 次阅读 2011-3-17 06:55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关于科学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模型

武夷山

 

迄今为止,人们在测度公众科学素养时,主要测度的是他们掌握了多少科技知识,他们对科学过程是否有所了解,他们对科技活动是什么态度,等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发现,最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自身拥有多少科技知识(比如说保健知识,数理化天地生的知识),而是我们如何更理性、更积极、更建设性地参与一些涉及科技内容的公共议题之讨论与咨商,比如转基因作物、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等,因为这些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关系我们自身的安危,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安危与福祉。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西江大学的Hak-Son KimScience Communication(科学传播)杂志2007年第3期发表文章,PEP/IS: A New Model for Communicativ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PEP/IS: 关于科学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模型),其见地不同凡响。

他提出的新模型简称PEP/IS,是public engagement with a problem or an issue relative to scienc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公众参与涉及科学之问题或争端的讨论”。

这里说的“问题”的例子有:数字时代个人隐私信息的泄漏,交通壅塞,能源危机,水污染,等等。

这里说的“争端”的例子有:对克隆研究要不要加以限制?动物实验是否违背动物伦理?是否允许施行安乐死?等等。

在广告宣传方面,广告商非常关注一则广告给受众留下了什么印象(impression)。同样,科学传播也要关注:公众留下的科学印象是什么?造成科学印象所使用的“元素”是什么?是科技产品、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还是一些评价性的说法?

另外,PEP/IS模型强调,要了解在给受众造成科学印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关系”?例如:它是科学的一部分;科学是它的一部分;它是科学的结果;科学是它的结果;它和科学是一回事;它不是科学,等等。

该模型也可以从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方面着手。例如,可以提出的定量问题是:有多少人参与了相关问题或争端的讨论与咨商?可以提出的典型质性问题是:哪些问题或争端使得(或者有可能使得)众多原子化的个人呈现出了集体性( bring together persons into collectivity)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423251.html

上一篇:我是多样性的信徒
下一篇:灾害难以避免,如何减灾?(2008年5月15日博文重发)

7 金小伟 许培扬 黄晓磊 钟炳 吴吉良 何学锋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