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从science as a human endeavor说起 精选

已有 10970 次阅读 2011-5-10 06:55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science as a human endeavor说起

武夷山

59日出席了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举办的“科学家的人文情怀”研讨会,以下是我的发言要点。)

 

我想说说,英美等发达国家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一般是怎么看的。“人文”没有完全对等的英文译法,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把“人文”译成human

那么我就从“science as a human endeavor”这一观念说起。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翻译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原版发表于1996年,中文本发表于1999年)规定,幼儿园至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就应该理解,Science as a human endeavor。那本书中将其翻译成“作为人类奋斗目标的科学”,不太准确。译成“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可能稍好些。或者说,科学是富有人性的事业,甚至说,科学是人文性的事业。在把科学与人文截然对立起来的人看来,这句话是矛盾的。其实不然。下面只说二者不矛盾的三个方面。

――科学家是人,具备凡人的优缺点,所以,科学活动自然是富有人性的活动。

英国诗人蒲伯说过,To err is human.一般翻译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本意是“犯错误是人之常情”,或者说,犯错误是人之为人的典型表现。

既然科学是人性的事业,犯错误是人性的特征,那就意味着,科学家也一样犯错误,科学这个抽象的活动,若将其拟人化,也一样犯错误。

例如,伽利略曾经认为潮汐是地球运动引起的,那时还没有引力的概念。我们现在知道,伽利略的认识是错了。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解释也不是完全说不通。

滴滴涕(DDT)首次合成出来是1874,1939年人们发现其杀虫活性, 1940年瑞士嘉基公司的缪勒将其开发为产品,并因此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那个时候,“DDT是为人类造福的好产品”似乎是毫无疑义的真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大规模使用DDT的恶果。发达国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后宣布限制和禁止使用DDT。也就是说,从DDT合成问世到人们对DDT的功过得出新的结论用了100年左右。台湾地区于1973年停用DDT,中国大陆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DDT。我们现在知道,DDT的大规模使用对生态的破坏比较严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滴滴涕灭蚊效果好,对控制疟疾、维护人类健康还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总之,科学家个人也好,由无数科学家所推进的科学事业也好,都会出错。这是science as a human endeavor的应有之义。

可是,很多人把“科学”等同于“正确”。比如在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是“正确的发展观”。我拥护“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但我实在不喜欢这个说法。只要把“科学”等同于“正确”,科学就不是人的事业了,而成了神的事业了。再多说一句,谁说神不犯错误呢?《西游记》里面,无论是如来佛还是观音菩萨,犯了多少管教不严的错误。

 

――科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叙事,也就是讲故事。爱讲故事、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

美国物理学家、科普作家Brian Greene(其中文译著有《宇宙的琴弦》)说,“我把科学看成人类这个物种所能叙述的最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是我们探寻对宇宙和人类自身的认识的故事。如果利用故事的力量来表达这样的探寻,来讲述发现的故事,则我们都能对发现之旅有所感悟”。

I view science as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narratives our species can tell. The story of our 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and ourselves. When that search is conveyed using the power of story - the story of discovery - we can all feel part of the journey.

而我们在科技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故事(无论是关于科学家的真实故事还是隐喻意义上的科学发现故事)讲得太少,甚至完全缺如。

 

――科学是乐趣的重要源泉,追求发现之乐是人性的表现。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译本第164页说,幼儿园至四年级的孩子应该了解:

“许多人选择了科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并且把他们的整个生命贡献给科学研究。许多人从科学研究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之一。快乐有很多源泉,做科学是其中之一。

可是,在我国,不少人是把科学与快乐对立起来的。科学很重要,社会很需要,但是科学很枯燥,我不学。或者另一种表现是,从事科学就应该以为民造福为目标,若为个人快乐而从事科学似乎有点可耻。曾有一位博士生与我交流,他问:是否可以出于兴趣而读博。他感觉,好像纯粹出于兴趣而读书就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宏大历史使命不相符。我回答说,当然是可以的,关键是看你做出的成果是什么样的,而不是看动机。你看,美国要求幼儿园至四年级孩子就了解的基本原理式的内容,我们的博士生还认识模糊。

那么,为什么一些科研人员的人文情怀不够丰富呢?回答就不难了。一是他们认为,科学与错误不相容,因此,他们将自己所认识到的东西作为绝对真理,誓死捍卫,并将与自己认识不符合的东西都斥为伪科学。这样的人是面目可憎的。二是在科学传授和科学传播过程中,没有故事(或是故事很少),只有公式;没有过程,只有结论。这样的做法是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三是使命感过于神圣,结果,科学就不是大众也可以参与的妙趣横生的活动,而只能是少数精英为了经世济民而从事的宏图伟业,这就不必要地拉大了科学与百姓的距离。这样的认识是害人不浅的。

参考文献

新西兰,Alison Campbellon July 11, 2008science as a human endeavour,(http://sci.waikato.ac.nz/bioblog/2008/07/science-as-a-human-endeavour.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442446.html

上一篇:[转载]科技与金融是一对孪生兄弟
下一篇:欢迎有兴趣者参加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

33 许培扬 刘立 王桂颖 蒋新正 李泳 王芳 刘玉仙 张天翼 肖重发 曲津华 鲍海飞 吴吉良 化柏林 赵国求 田灿荣 王慧静 王安邦 汤富兵 刘颖彪 张树风 齐霁 张诗忠 迟菲 王号 谢鑫 张焱 梁进 阎建民 xqhuang XY vigorous ahsys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