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努力保持聚焦与跨界的平衡 精选

已有 3670 次阅读 2014-10-12 06:50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情报学报》2014年第6期 编者的话

努力保持聚焦与跨界的平衡

武夷山

 

情报学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这里发生着不少跨界行为。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向情报学刊物投稿,情报学研究人员向其他学科的刊物投稿,情报学移植、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思路,其他学科借用情报学的方法、思路,都属于这样的跨界。如果完全禁止跨界,学科发展就丧失了活力;但如果跨界行为过多,情报学不再聚焦于自己的传统主题(这里的“传统”并无贬义),那它也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把握好聚焦与跨界间的平衡。

从最近一两年《情报学报》收到的来稿来看,跨界的稿件量明显多于聚焦的稿件量,我们认为,这并非可喜的现象。

《情报学报》一直把美国JASIST杂志作为一个参照物,努力学习该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下面我们简单比较一下该刊2014年较新的一期和《情报学报》今年较新的一期登载论文的聚焦程度。

JASIST杂志该期共发表18篇文章,其中一篇是书评,还有一篇是Letter,但这封来信的内容具有研究性质,可归入论文,则共有17篇论文。17篇论文中,明显聚焦于情报学传统主题的有14篇,带跨界性质的只有3篇,占总量的17.6%。《情报学报》的这一期有11篇论文,跨界论文有3篇,占27.3%。另外,在JASIST中,即使是跨界的论文,也引用了不少情报学领域的论文,例如某篇论文的29篇参考文献中,属于情报学的有15篇,属于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有14篇。而《情报学报》的某篇跨界论文,二十多篇参考文献中只有两篇是在情报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严格说来,这两篇也属于在情报学期刊上发表的“非典型”情报学论文,严格一点分类的话,则不属于情报学论文),其余全是计算机领域的论文。

今后,我们《情报学报》仍然欢迎跨学科的探索,但是,我们希望来自情报学以外学科的作者们在向本刊投稿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阐明自己研究的问题与情报学有什么关联?其实,表明存在关联的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法,便是引用情报学的相关文献。既然情报学期刊也关注相关问题,这种关联性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假定某主题属于情报学的范畴,是否该主题的所有文章都适合《情报学报》呢?那也不一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来稿以情报学的传统分析对象作为例证,就比以其他类型的分析对象作为例证要好。这里的“好”,指的是更适合我们《情报学报》。例如,观点挖掘(opinion mining)是信息检索与计算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当然不能说,观点挖掘不属于情报学。可是,我们在观点挖掘类来稿中见到了太多对网购客户的商品评价意见的挖掘,而很少见到就科技人员对绩效评价、科研管理、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意见进行的挖掘,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再次,采用情报学方法来分析情报学以外的主题,也是很好的尝试。有时候,来稿所分析的主题显然不是情报学领域所关注的典型主题,但是,若采用典型的情报学方法对该主题进行分析,且得出饶有兴味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相当于情报学对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了“知识出口”。情报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贸易”,多年来基本上处于“逆差”,即情报学引用其他学科文献的情形较多,其他学科引用情报学文献的情形较少。上述那种研究可以对今后的类似研究起到示范作用,鼓励更多的人采用情报学方法来分析本领域的问题,因此我们是欢迎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834970.html

上一篇:大解的一首诗
下一篇:日记摘抄(39)----中苏粮食产量对比

27 尤明庆 钟炳 李伟钢 韩涛 施郁 李江 黄永义 李毅伟 高绪仁 姜春林 杨正瓴 许培扬 俞立平 赵序茅 陈楷翰 王金良 汤建民 刘桂锋 鲍博 苏力宏 刘玉仙 王刚 魏瑞斌 yunmu shenlu biofans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