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武夷山谈《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

已有 4167 次阅读 2014-11-18 06:33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武夷山谈《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

量子物理学家对世界的“解释”

中国科学报 2014-11-14  

 

■本报记者 温新红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在读《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这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他说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对很多问题的一些看法还比较平衡,不走极端,而这本书使我的平衡点向进步观那头有所偏移”。

不进步就会消亡

《无穷的开始:世界进步的本源》一书作者是美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戴维·多伊奇,“这本书有科学哲学的成分,也有自然科学的成分,不好说归在哪类。”武夷山说。

这本书的核心结论就是解释,即对世界的解释,“解释”在宇宙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解释的范围和造成改变的能力是无穷无尽的。一切事物都在理性的延伸范围内,不仅是科学和数学,还有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美学。在通用物理规律允许的情况下,进步没有限制。

“作者的总体观点是乐观的。”武夷山说,作者认为像南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就是一个典型,他们因为没有进步就消亡了。

“现在西方也有对所谓进步的批评,认为进步太快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本书作者反驳这样的观点。”武夷山解释说,作者认为,未来会怎么样是没有人知道的,是不确定的,而能够解决未来问题的那些关键知识只有在一个开放的、进步的社会里才可能获得。如果现在社会是一个停滞的、封闭的、以过去的一切为准绳,并继续走老路的话,那么,未来再出现什么状况,可能就应付不了。尽管一个开放的社会、寻求进步的社会会给世界带来副作用,但也必须走这条路。

“这种思路与未来学很相似。未来学的根本思想是:未来是要靠我们创造的。”武夷山解释道,未来学的目的不是说要预测得有多准,而是预测未来是什么样,是否符合我们的期望,进而来调整我们现在的行为,这才是未来学的目的。

需要进步观但不能过于乐观

武夷山认为书中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没有哪种资源战略能够预防灾难,正如没有哪种政治体制能够只带来好领导和好政策,也没有一种科学方法能只带来正确理论,但确实有些思想观念会导致灾难,众所周知,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可以科学地规划未来。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唯一合理的策略是根据他们的纠错能力来评价体制、资源和方法:废除坏政策,罢免坏领导,淘汰坏解释,从灾难中恢复过来。”

武夷山说,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也许不太了解未来学,但他有自己一套一以贯之的论证体系。作为量子物理学家,他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把一些理念往外推,作者认为,存在着好的解释,就要把坏的解释推翻。

“这本书的进步观对我是有冲击的。”尽管如此,武夷山说只接受作者的部分观点,他依然认为过于乐观是不行的。

什么是过于乐观?武夷山举例说,有些人认为,人类具有纠错能力,犯了错误不可怕。过去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不知道生态有多脆弱,造成了生态的破坏,现在再进行补救也没问题,因为大自然具有恢复能力,破坏了的生态是可以恢复的。

“但人们没想到的是,大自然原先的自我平衡是多么微妙,表面看是恢复了,实际上没有真正恢复。”武夷山以前写文章介绍过一个名叫伯尼·克劳斯的美国生物声学家,他走遍世界各地录下各种动物的叫声。内华达州某山区搞过“择伐”,克劳斯在择伐前后都去录过音。看表面,林子什么变化都没有,可是再次录音时,只有偶尔几声鸟鸣,蛙鸣虫鸣则几乎消失了。他总共去那里录音15次,他注意到,经过一段时间,生态状况确实有所恢复,但动物声景(soundscape)仍未完全恢复。

“‘择伐’还算不上是严重破坏生态,却已经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难以恢复的打击。”武夷山说,另外别忘了,有很多错是不可逆的,是无法纠正的。比如,一些城市在进步的名义下拆除真的古建筑,然后兴建很多假的仿古建筑。当人们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时候,还纠正得过来吗?

总体来说,武夷山认为,“本书阐述了一位量子物理学家对整个社会包括文化的很有见地的看法” 。

《中国科学报》 (2014-11-14 第18版 读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844204.html

上一篇:日记摘抄(64)----在农村自学高等数学
下一篇:浏览一篇关于科学家形象研究的论文,想到自己当年的一篇文章

19 李伟钢 钟炳 杜建 李颖业 李杰 曹聪 赵凤光 刘钢 俞立平 刘全慧 赵美娣 鲍博 吴跃华 谢平 李泳 汤薇 qzw aliala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